
一、北京亦庄工厂:双工厂协同发力
- 一期工厂:产能爬坡与订单交付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自 2024 年 3 月揭幕以来,已实现年产能 15 万辆的目标。通过双班生产模式和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已提升至 2.4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其中首款车型 SU7 贡献了主要销量,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进一步提升至 35 万辆。不过,由于订单持续增长(如 2025 年第 15 周新增订单近 1 万辆),交付周期仍长达 4 个月以上,显示出产能与需求的矛盾。
- 二期工厂:加速竣工与产能扩容
紧邻一期工厂的二期项目于 2024 年 7 月启动,仅用 9 个月便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占地面积 53 公顷,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二期工厂将主要承担第二款车型 YU7(御 7)的生产任务,该车定位中大型 SUV,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
二、武汉工厂:战略布局 2026 年百万产能
小米汽车(武汉)工厂已确定落户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等车企形成产业集群。该工厂可能作为第三或第四座生产基地,预计 2026 年投产后将助力小米实现 100 万辆的年产能目标。武汉工厂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小米的全国产能布局,缓解北方工厂的压力,同时辐射华中及华南市场。
三、供应链与产能挑战
- 核心零部件供应瓶颈
尽管小米加速整合供应链(如与德迈仕合作方向丝杠、电动尾门轴,与 LG 新能源合作电池),但关键部件如电池、芯片仍依赖外部供应商。例如,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优先保障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导致小米 SU7 的产能受限。为应对这一问题,小米正推进三电系统自研,并探索住宅储能等新业务协同。
- 智能制造与效率提升
北京工厂通过数字化升级和自动化产线(综合自动化率超 91%),将 SU7 的生产节拍缩短至每 76 秒下线一辆,接近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水平。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通过双工厂协同进一步提升效率,目标在 2025 年实现 40 万辆的实际产能。
四、未来规划与挑战
- 新车型与产能分配
除已交付的 SU7 和即将上市的 YU7 外,小米计划推出 SU7 Ultra(定位高端轿车,预售价 81.49 万元)和一款大型增程 SUV(2026 年发布)。这些车型将依赖现有工厂的产能调配,可能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压力。
- 海外布局与长期战略
小米汽车团队已启动海外市场测试,计划通过小批量销售积累经验,为 2026 年之后的全球化扩张铺路。同时,武汉工厂的建设和潜在的第四座工厂(如网传的南京或成都基地)将为其百万产能目标提供支撑。
总结
小米汽车工厂的建设速度和产能扩张在新势力中表现亮眼,北京双工厂的协同效应和武汉基地的战略布局为其短期交付目标和长期产能规划奠定了基础。然而,供应链的稳定性、新车型的市场接受度以及全球化运营能力仍将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和武汉项目的推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产能与交付的双重突破,但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仍需观察其供应链韧性和技术迭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