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布局与建设进展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通过验收,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并启动交付。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占地面积 53 公顷,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计划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两期工厂通过智能化产线和物流系统实现协同生产,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扩建至 105 公顷以应对市场需求。
二、生产能力与产能爬坡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时实际月产能约 7000 辆,后通过双班制(日生产 16 小时)提升至 1.2 万辆。2025 年 Q1 实际月产能达 1.2-1.5 万辆,但受供应链磨合影响,交付周期仍较长(如 Pro 版需等待 11 个月)。二期工厂投产后,结合三班制预案,月产能有望突破 2.2 万辆,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值得注意的是,工厂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 SU7,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智能化水平位居行业前列。
三、技术创新与制造工艺
工厂采用 “六大车间 + 测试跑道” 的全产业链布局:
- 压铸车间:配备自研 9100 吨压铸机,实现 72 个零件一体化成型,焊点减少 840 个,生产效率提升 10 倍,每铸件需经 28 张 X 光片 AI 质检。
- 电池车间:完成刀片电池封装,引入高精度检测算法,实现 “零缺陷交付”,但 Max 版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仍需外部供应。
- 智能产线:车身车间配备 700 + 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AMR 视觉机器人替代传统 AGV,实现物料运输全自动化;总装车间采用机械臂安装玻璃和电池,精度控制在 0.5mm 以内。
- 测试体系:厂区内设 18 种路况测试跑道,涵盖加速、制动、涉水等场景,每辆车下线前需完成全面测试。
四、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小米构建了全球化供应链体系,核心供应商包括:
- 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弗迪(刀片电池)。
- 电驱系统:汇川技术(电机 + 电控)。
- 智能驾驶:德赛西威(域控制器)、英伟达(Orin 芯片)。
- 车联网:高德地图、阿里云(数据存储)。
- 关键零部件:拓普集团(底盘)、舜宇光学(摄像头)、三花智控(热管理)。
此外,小米在武汉布局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能 30 万套,强化本地化供应链。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工厂通过多项措施实现绿色制造:
- 光伏电站:厂房屋顶铺设 16.2MW 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发电 1640 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 9905 吨。
- 低风阻设计: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高速行驶时能耗降低 15%。
- 循环利用:废水废气处理系统严格达标,压铸废料回收重铸率达 100%。
六、市场表现与未来规划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3 月单月销量近 3 万辆,位居轿车销量榜第四。未来规划包括:
- 新车型:2025 年 6 月推出中大型 SUV 小米 YU7,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3 月上市 SU7 Ultra 高性能版,三电机驱动零百加速 1.98 秒。
- 出口战略:计划 2027 年进入右舵市场(如香港、日本),2030 年前进军欧洲,目标成为全球五大汽车品牌之一。
- 产能扩张: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远期规划通过扩建提升至 45 万辆 / 年。
总结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以 “智能化、全栈自研、绿色制造” 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双工厂布局和供应链优化,逐步实现产能释放。尽管面临供应链瓶颈和交付压力,但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热度,小米正加速从 “手机巨头” 向 “全球车企” 转型。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小米汽车有望在新能源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