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代工厂布局已逐步明确,其核心生产模式为代工合作与自建工厂并行。以下是当前已确认的代工厂信息及产能规划:
一、已确认的代工厂
1.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
- 合作背景:小米与北汽越野的合作始于 2023 年,首款车型小米 SU7通过工信部申报时,生产方明确标注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合作解决了小米初期缺乏造车资质的问题,同时借助北汽在传统制造领域的经验快速推进量产。
- 代工车型:
- 小米 SU7:纯电动轿车,分标准版和 Max 版,续航里程覆盖 628-800 公里,搭载宁德时代 800V 高压平台和比亚迪弗迪动力 400V 平台。
- 小米 SU7 Ultra:高性能版本,锁单量已突破 1 万台,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产能规模:北汽越野为小米 SU7 提供初期产能支持,但具体代工比例未公开。
二、自建工厂进展
1. 北京亦庄汽车工厂
- 一期工厂:
- 产能: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超 90%。
- 升级:工厂已开放常态化参观,提升生产透明度,同时优化产线流程以提升效率。
- 二期工厂:
- 扩建:占地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计划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届时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目标: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为新车型小米 YU7(预计 2025 年中上市)预留产能。
2.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 定位:主要生产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但未来可能拓展至汽车零部件制造。
- 进展:2023 年 8 月签约,2024 年 1 月主体封顶,2026 年投产,初期产能 300 万台。
三、潜在代工合作传闻
以下信息为行业推测或早期传闻,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 富士康:曾被猜测为潜在代工厂,因其在电子制造领域的经验与小米生态链合作基础,但未发现实质性进展。
- 比亚迪:双方在电池供应链有深度合作,但比亚迪自身产能紧张,代工可能性较低。
- 江淮汽车:2023 年传闻小米考虑江淮代工,但小米官方未回应,且后续无进一步信息。
四、代工与自建的战略考量
- 代工优势:
- 快速量产:借助北汽越野的资质和产线,小米 SU7 从申报到交付仅用 1 年时间。
- 风险分散:初期依赖代工可避免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投入,专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
- 自建工厂意义:
- 技术自主:北京工厂二期将承担核心部件(如电机、电池)的自研生产,提升供应链话语权。
- 产能可控:2025 年自建产能占比预计超 50%,缓解交付压力(如 SU7 Pro 版订单需等待 11 个月)。
五、总结
目前,小米汽车的代工厂以北汽越野为主,负责 SU7 系列的生产,而自建工厂(北京亦庄)的产能扩张是其长期战略。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推出,小米可能逐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但短期内代工仍将是补充产能的重要方式。其他潜在合作方的信息需以官方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