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建工厂:核心产能的基石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工厂自 2021 年启动建设,分两期推进:
- 一期工厂:
- 占地面积约 71.8 万平方米,于 2023 年竣工并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
- 工厂具备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核心车间,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引入超过 700 台机器人,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新车。
- 技术亮点包括自研的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全球最大)、闭环温控设备集群(232 个回路精确控制),以及泰坦合金材料(通过 1016 万种配方筛选),实现 72 个零部件一体化压铸。
- 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在此工厂正式下线,成为首款由自建工厂生产的车型。
- 二期工厂:
- 紧邻一期东侧,占地面积 53.1 万平方米,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投产。
- 投产后将新增产能 20 万辆,使北京基地总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支撑小米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
- 武汉工厂:
- 规划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
- 目前处于设备联调阶段,预计 2025 年 6 月试生产,未来将辐射华中市场,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
二、产业链合作:补充产能与技术协同
尽管以自建工厂为主,小米仍通过合作优化供应链:
- 代工合作的阶段性尝试:
- 早期传闻与北汽集团合作代工,但 2024 年 8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已终止与北汽的代工关系。
- 武汉工厂可能利用东风汽车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但合作模式更偏向 “联合生产” 而非传统代工,旨在盘活资源而非依赖外部产能。
- 核心技术与供应链协同:
- 电池:与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合作,SU7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电机: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功率 425kW),SU7 Ultra 采用双电机布局,马力超 1500 匹。
- 智能驾驶:全栈自研自动驾驶技术,目标 2025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三、产能扩张与战略布局
小米汽车的产能规划体现了 “快速爬坡” 的特点:
- 北京工厂:2024 年产能利用率已接近 200%,通过双班倒实现月产 2.4 万辆。
- 武汉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预计 2025 年总产能突破 50 万辆。
- 长期目标: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全球前五,需在 2030 年前实现年销千万辆,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在更多区域布局工厂。
四、争议与澄清
针对市场关于 “代工” 的猜测,需明确以下几点:
- 独立资质与品牌自主: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4 年 8 月获得工信部批准,成为独立造车企业,尾标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标志着彻底摆脱代工依赖。 - 合作的本质:
与东风等企业的合作更多是供应链协同或产能优化,而非贴牌生产。例如,武汉工厂可能共享东风的部分基础设施,但生产管理权仍归属小米。 - 代工传闻的来源:
早期传闻(如江淮、比亚迪代工)多为市场猜测,小米官方从未确认,且最新进展显示其产能完全由自建工厂支撑。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以自建工厂为核心,通过北京、武汉两大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依托产业链合作强化技术与供应链能力。尽管早期存在代工传闻,但随着独立资质的获得和产能的快速扩张,小米已确立自主制造的主导地位。这一模式既延续了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垂直整合优势,也体现了其对汽车行业重资产特性的战略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