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第二工厂的基本情况
- 地理位置与规模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紧邻已投产的一期工厂,两地仅相隔一条马路。工厂占地面积约 53 公顷(531,13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 39.15 万平方米,地下面积 8,503 平方米,容积率 0.74,规划机动车停车位 1,009 个。
扩建计划:为应对订单增长,小米计划将二期工厂用地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扩建地块毗邻现有工厂,预计年内启动建设。
- 建设进度与投产时间
- 2024 年 7 月,小米以 8.42 亿元竞得二期工厂地块,并于交款当日立即动工,施工不分昼夜。
- 2025 年 4 月,二期工厂完成规划验收,进入设备联调阶段,计划 5 月中下旬启动试生产,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投产后,二期工厂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与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合计总产能达 45 万辆。
- 产能目标与市场需求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已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的投产将直接支撑这一目标。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仍有 15 万辆订单排队,产能压力显著。二期工厂投产后,预计可满足首款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 SUV,2025 年 8 月上市)的生产需求。
二、战略意义与产能布局
- 南北双基地协同
- 北京工厂:一期工厂专注于 SU7 生产,二期工厂扩建后将承担更多车型(如 YU7、MX11 等)的生产任务,覆盖华北市场。
- 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预计 2026 年投产,规划产能 30 万辆,辐射华中及南部市场。
目标: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年产能,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 供应链本地化与成本控制
- 小米在武汉布局 N3 车型前副车架生产线,由上海本特勒汇众承建,年产 30 万套,强化供应链区域化。
- 北京工厂供应链中 52 家为京津冀企业,优先采用区内供应商,降低物流成本。
- 与比亚迪(刀片电池)、博世(ABS 系统)、蓝思科技(智能座舱)等头部企业合作,确保核心零部件供应。
三、技术与环保创新
- 生产工艺
- 二期工厂沿用一期的高自动化产线,配备 700 余个机器人,实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环节 100% 自动化,并通过 AI 质检提升品控效率。
- 涂装车间支持 40 分钟快速换色,减少 25% 订单交付时间,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 环保措施
- 一期工厂已采用 16.2 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1640 万千瓦时,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
- 废水处理系统实现 “0” 重金属排放,循环用水比例达 50%,电泳槽清洗水超滤回收减少 80% 用水量。
- 二期工厂预计延续类似环保技术,并可能引入更多低碳工艺。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爬坡与品控压力
一期工厂通过双班倒模式将产能提升至设计产能的 200%(月产 2.4 万辆),但高强度生产可能影响设备寿命和品控稳定性。二期工厂投产后,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
- 市场竞争与盈利平衡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持续,小米 SU7 毛利率承压(依赖外采电池、芯片)。二期工厂的规模化生产能否帮助小米实现年销 30 万辆的盈亏平衡点,是关键挑战。
-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后启动海外市场,武汉工厂或承担出口任务,利用 “一带一路” 沿线市场需求拓展国际业务。
总结
小米汽车第二工厂的建设是其产能扩张的核心举措,北京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显著缓解订单压力,而武汉基地的规划则为长期目标奠定基础。通过 “南北双基地” 协同、供应链本地化及技术创新,小米正加速从 “流量玩家” 向 “规模玩家” 转型。未来,其能否在保持产品创新的同时实现盈利平衡,将决定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格局中的最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