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京超级工厂:核心生产基地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名为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三期建设:
- 一期工厂:已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该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综合自动化率达 91%,可实现 “黑灯生产”(全自动化无人生产)。例如,压铸车间的 “泰坦合金” 一体化大压铸技术能将 72 个零部件在 100 秒内一次成型,精度达到 0.5 毫米以内,超越豪华品牌水平。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东侧,占地面积 53.1 万平方米,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与一期工厂协同后总产能可达 45 万辆 / 年,直接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三期规划:紧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公示为一类工业用地,规划容积率 1.0,建筑高度 60 米,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产能,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
二、武汉工厂:南北双基地布局
为满足全国市场需求,小米正推进武汉生产基地建设:
- 选址与规模: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形成产业集群。该工厂规划产能较大,航拍显示其占地面积约为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预计 2026 年投产后将显著提升小米汽车的全国产能。
- 战略意义:武汉地处中部交通枢纽,可辐射华中、华南和西部市场,与北京工厂形成互补,缩短交付半径,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武汉拥有 14 家整车厂和 1200 家零部件企业,产业链完善,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效率。
三、产能爬坡与交付压力
尽管自有工厂快速扩张,小米汽车仍面临产能挑战:
- 现有产能瓶颈:北京一期工厂通过 24 小时双班倒,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值,但 2025 年 1-4 月累计交付 7.97 万辆,距离全年 35 万辆目标仍有 27 万辆缺口,平均每周需交付近 7000 辆。
- 应对措施:
- 二期工厂加速投产: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缓解交付压力。
- 供应链优化:小米 70% 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产业链,并与首钢、宁德时代等企业合作,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掌控力。
- 潜在合作产能:传闻小米可能利用东风汽车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作为短期补充。
四、代工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早期小米曾通过代工模式快速切入市场:
- 北汽代工阶段:2023 年工信部目录显示,小米 SU7 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生产,尾标为 “北京小米”。但 2024 年 8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后,代工模式正式终止,全面转向自主生产。
- 未来代工可能性:尽管目前以自有工厂为主,但若产能缺口持续扩大,不排除与其他车企(如比亚迪、富士康)合作代工的可能。
五、技术与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工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产能,更在于技术创新:
- 自研技术:工厂采用 “泰坦合金” 一体化大压铸、闭环温控设备集群等自研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压铸模具在 700℃铝液与 7℃冷却水的剧烈温差下,通过 232 个回路的精确控制保持稳定性。
- 研发投入:2023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 67 亿元,2024 年增至 240 亿元,重点布局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确保在 “智能化下半场” 的竞争优势。
总结
小米汽车已建成以北京为核心、武汉为补充的自有工厂体系,并通过产能扩建和供应链优化逐步提升交付能力。尽管初期依赖代工,但目前已实现自主生产主导,未来将通过 “超级工厂矩阵” 和全国布局,加速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