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概况与建设进展
- 地理位置与规模
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造基地,四至范围为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一期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二期规划用地 53 公顷,紧邻一期工厂,未来可能扩展至 105 公顷(含三期规划地块)。
- 建设历程
- 一期工程: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4 月启动小米 SU7 交付。
- 二期工程:2024 年动工,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与一期合计达 30 万辆。
- 三期规划:2025 年 3 月公示相邻地块,疑似三期用地,预计进一步提升产能。
- 产能爬坡
一期工厂 2024 年 4 月实际日产能不足 300 辆,后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接近年产能 15 万辆目标。二期投产后,2025 年总产能预计达 30 万辆,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二、技术亮点与生产模式
- 智能化与自动化
- 机器人应用:工厂引入超过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压铸、冲压、车身连接、涂装、总装)100% 自动化,车身车间综合自动化率 91%,可实现 “黑灯生产”。
- 先进工艺:
- 一体化大压铸:采用 9100 吨压铸机,72 个零部件一次成型,生产节拍 100 秒,配合自研 “泰坦合金” 材料,提升车身强度与生产效率。
- AI 质检:X 光检测压铸件内部缺陷,紫外光检测车身间隙精度达 0.05 毫米,激光雷达检测车身骨架。
- 测试设施:建有 2.5 公里测试跑道,涵盖 18 种路况,支持高速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测试。
- 绿色生产
- 车间顶部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废水废气处理效率 99%,废重金属零排放。
- 与首钢合作研发低能耗硅钢,降低生产能耗。
三、产品与供应链
- 量产车型
- 小米 SU7:首款车型,2024 年 3 月上市,售价 21.59-29.99 万元,订单量 24 小时突破 8.8 万辆,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
- 后续计划:内部代号 “摩德纳”“勒芒” 的纯电车型及 “昆仑” 混动车型在研,预计 2025 年推出。
- 供应链布局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拓普集团(底盘、空悬)、联明股份(车身零部件)、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等。
- 本地化配套:北京亦庄聚集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等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挑战
- 政策红利
- 补贴:北京市对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最高 1.9 万元,经开区发放消费券,叠加后购车成本显著降低。
- 土地与资金:亦庄提供工业用地优惠,对龙头企业最高支持 1 亿元。
- 测试环境:作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示范区,支持小米开展智能驾驶测试。
- 产能与交付压力
- 2024 年订单积压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25-28 周,二期投产后有望缩短至 8-12 周。
- 供应链管理挑战:需协调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供应,应对全球短缺风险。
- 行业竞争
- 面临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激烈竞争,需通过技术创新(如 800V 高压平台、智能驾驶)差异化突围。
五、未来展望
- 产能扩张:二期投产后总产能 30 万辆,三期规划若落地,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45 万辆,支撑全球前五车企目标。
- 技术迭代:深化智能驾驶(2025 年团队扩至 2000 人)、电池(固态电池研发)等领域投入。
- 全球化布局:以北京工厂为核心,探索海外建厂可能性,拓展欧美及东南亚市场。
总结
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不仅是小米造车的 “心脏”,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缩影。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及政策支持,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及三期规划推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产能跃升,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