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概况与产能规划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总投资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2 年 4 月动工,2023 年竣工,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9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预计 7 月投产,年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满负荷状态下可达 50 万辆。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配备超过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如大压铸、焊接、涂装)实现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
二、技术与绿色生产
工厂融合智能制造与环保技术,建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覆盖 18 种路况。其创新点包括:
- 大压铸工艺:自建大压铸车间,采用 9 大工艺、60 多个设备控制 430 个参数,提升车身一体化成型效率。
- 电池技术:自建电池车间,与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合作,电池包成本占整车约 50%,支持 800V 高压平台。
- 绿色制造:车间顶部铺设光伏板,年发电量 1640 万度,减少碳排放 9905 吨;涂装车间采用水性涂料和 RTO 焚烧技术,废气处理效率达 99%,废水实现零重金属排放。
三、政策与供应链支持
- 地方政策:北京亦庄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对龙头企业最高奖励 1 亿元,并打造自动驾驶测试区域。常州等地方政府也在充电基建和产业布局上提供配套支持。
- 供应链合作:与宁德时代(电池)、博世(自动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企业合作,形成多元化供应链体系。例如,小米 SU7 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襄阳弗迪磷酸铁锂电池,适配不同市场需求。
四、战略意义与行业对比
- 垂直整合优势:自建工厂避免代工厂依赖,提升品控和产能弹性。对比华为(HI 模式)和百度(Apollo 平台),小米更注重硬件自主制造,强化生态协同。
- 成本与效率:2024 年小米汽车毛利率达 18.5%,超过特斯拉(17.9%),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实现盈利改善。
- 全球化布局: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采用 “本地化生产 + 充电基建协同” 策略,如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规避关税。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爬坡压力: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需月均 2.9 万辆,依赖二期工厂产能释放。
- 技术迭代风险:需持续投入自动驾驶(如 Xiaomi HAD)和电池技术(如 4680 圆柱电池),以保持竞争力。
- 国际化挑战:海外市场需应对法规(如欧盟数据合规)、本地化适配及品牌认知度问题。
总结
小米汽车自建工厂是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关键落地,通过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和政策支持,已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未来需在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和全球化布局中持续发力,以实现 2030 年全球前五车企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