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第二个工厂(即二期工厂)是其产能扩张的核心布局,目前已进入建设收尾阶段,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工厂定位与建设进展
- 地理位置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与一期工厂(北京亦庄)仅隔一条马路,属于同一产业集群。这一选址便于共享供应链资源,提升生产协同效率。
- 建设速度与规模
- 土地购置:2024 年 7 月,小米以 8.42 亿元竞得 53 公顷工业用地,同年 9 月启动建设,施工进度极快,部分地基仅用 2 个月即完成。
- 扩建计划:2025 年 3 月,小米计划将二期工厂用地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新增地块紧邻现有工厂,预计年内启动建设,进一步提升产能。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与一期工厂(设计产能 15 万辆,实际通过产线优化已超产)合计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可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工程进度
- 2025 年 4 月,二期工厂已完成规划验收,进入设备联调阶段,预计 5 月中下旬试生产,6 月正式投产。
- 工厂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含生产厂房、物流中心等设施,配套 1009 个机动车停车位,具备高度自动化生产能力。
二、战略意义与市场影响
- 缓解产能压力
小米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6 月交付以来,销量持续攀升,2024 年累计交付 13.9 万辆,2025 年 1-3 月订单量突破 10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瓶颈将显著缓解,缩短用户提车周期。
- 支撑多车型布局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轿跑 SUV)计划于 2025 年 8 月上市,第三款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15 万元级混动车型)预计 2026 年量产。二期工厂将承担 YU7 的初期生产,而武汉工厂可能负责第三款车型。
- 区域化产能布局
小米正构建 “南北双基地” 格局:北京工厂辐射华北市场,武汉工厂(规划中)则瞄准华中及全国市场。武汉工厂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规划产能或达 30 万辆,进一步巩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三、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供应链协同
- 二期工厂周边已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包括电池、电机、电子零部件等供应商,降低物流成本。
- 武汉基地同步推进零部件项目,例如江夏区的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预计年产 30 万套,为产能扩张提供配套支撑。
- 政策红利
- 北京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土地、税收等政策支持,小米二期工厂享受亦庄新城产业扶持政策。
- 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2024-2025 年免征,2026-2027 年减半)及地方补贴(如北京置换补贴 1.5 万元)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推动产能释放。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爬坡风险
新工厂投产初期可能面临设备调试、工人培训等问题,需确保产能快速爬坡以满足订单需求。小米通过 “24 小时连轴转” 的生产模式加速进度,但仍需警惕供应链波动(如芯片短缺)的影响。
- 市场竞争加剧
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加速全球布局,例如比亚迪郑州工厂规划年产 100 万辆,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至 75 万辆产能。小米需在提升产能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如自动驾驶、电池技术)和成本控制保持竞争力。
- 长期产能规划
小米已启动三期工厂的前期筹备,拟在亦庄新增 52 公顷工业用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若三期建成,北京基地总产能有望突破 60 万辆,为 2026 年百万辆目标奠定基础。
总结
小米第二个汽车工厂的建设是其产能扩张的关键一步,不仅缓解了当前的交付压力,也为多车型战略和区域化布局提供了支撑。随着北京二期工厂的投产和武汉基地的推进,小米正加速从 “手机巨头” 向 “智能出行生态企业” 转型,但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突围,仍需观察产能释放效率和技术迭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