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扩建的核心内容与进展
- 工厂规模翻倍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原规划占地面积 53 公顷,现通过整合相邻的 52 公顷地块,总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相当于 150 个标准足球场。扩建后的工厂将采用 “边建设、边调试” 模式,建设周期压缩至 18 个月,计划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技术升级:二期工厂将重点布局 8000 吨一体化压铸车间、AI 质检中心和超充电池 pack 产线,自动化率从一期的 75% 提升至 90%,700 余台库卡机器人构成的 “黑灯产线” 可实现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
- 产能目标与交付计划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100%。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配合雷军宣布的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预计可满足 SU7、YU7 等车型的订单需求。目前,小米 SU7 订单交付周期已长达 30 周,扩建后产能释放将显著缩短提车等待时间。
二、扩建的驱动因素
- 市场需求激增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累计锁单超 38 万辆,交付量仅 19.6 万辆,订单积压超 18 万辆。SU7 Ultra 发布后,2 小时内大定突破 1 万台,市场热度持续攀升。雷军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直接推动工厂扩建。
- 供应链与生产效率优化
小米通过整合宁德时代、地平线等供应商,在工厂周边 3 公里范围内形成 “半小时供应链生态圈”,电池、智驾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快速直供。二期工厂引入 AI 质检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优化生产流程,将车身焊点合格率提升至 99.98%,压铸件生产周期缩短 40%。
- 政策与区域产业协同
北京经开区为小米提供土地支持,并通过产业基金吸引上下游企业投资,2024 年区域汽车产业产值突破 2600 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 60%。此外,武汉工厂传闻落地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辐射华中市场。
三、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与质量管控
尽管二期工厂设计产能 30 万辆,但新产线调试、工人培训等环节可能影响初期产出效率。行业数据显示,新势力车企产能爬坡周期普遍需 6-12 个月,小米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提升产能。
- 供应链稳定性
800V 高压平台所需的碳化硅芯片全球产能缺口达 50%,轻量化铝镁合金部件价格同比上涨 12%,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小米通过新增宁德时代作为第二电池供应商,缓解了部分供应压力,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外部采购。
- 市场竞争与需求波动
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加速产能扩张,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若小米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产能利用率需维持在 85% 以上,否则可能面临成本上升和库存积压风险。
四、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小米工厂扩建不仅是产能提升,更是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扩建,小米将实现从车身制造到三电系统的垂直整合,自研的 9100 吨压铸设备、CTB3.0 电池技术将落地应用,推动行业向智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此外,工厂扩建激活了北京汽车产业带的 “链式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新增投资超 80 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 1.2 万个。
总体来看,小米汽车工厂扩建是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关键落子,既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也暴露了供应链和产能管理的挑战。未来,小米需在规模扩张与质量管控、成本优化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