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 一期工厂
一期工程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包含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年产能规划为 15 万辆。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首批交付仪式在此举行,标志着工厂正式投产。截至 2024 年 6 月,工厂开启双班模式,日产能提升至约 600-800 辆,月产能达 1.2 万辆,逐步接近一期目标产能。
- 二期工厂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占地面积 53 公顷,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两座工厂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二期工厂采用更先进的一体化压铸底盘技术,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并预留扩展空间以应对市场需求。
- 三期规划
紧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公示为工业用地,市场猜测可能用于三期工厂建设。若规划落地,小米汽车总产能有望进一步扩大,缓解当前订单积压压力。
二、核心技术与智能制造
- 生产工艺创新
-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工厂配备全球最大的压铸设备,可将 72 个零部件一次压铸成型,效率比特斯拉美国工厂高 10 倍,显著减少焊接工序,提升车身强度和轻量化水平。
- CTB 电池技术:SU7 车型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通过 CTB(Cell to Body)技术将电池与底盘一体化集成,提高安全性和续航能力(15 分钟补充 510km 续航)。
- AI 质检与智能物流:工厂部署 700 多个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每 76 秒下线一辆车。AI 视觉检测系统 2 秒完成缺陷检测,精度提升 5 倍;180 台无人驾驶机器人实现物料自主运输,打造 “黑灯工厂” 场景。
- 绿色制造
- 环保涂装技术:采用 80% 水性涂料和干式纸盒喷漆房,减少 80% 废气排放,剩余废气经 RTO 直燃处理后 VOCs 分解效率超 99%。
- 零废水重金属排放:锆化工艺替代传统磷化,杜绝镍污染;电泳环节逆流清洗技术减少 50% 废水产生。
三、首款车型与市场表现
- 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其搭载自研 V8s 电机(最高转速 27200rpm,功率 425kW),续航里程达 810km(CLTC),并支持 800V 高压快充。2025 年 3 月,SU7 月销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销量 75,869 辆,位列轿车销量榜第四,超越特斯拉 Model 3。
- 后续车型规划
第二款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型轿车,预计搭载磷酸铁锂电池,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此外,小米还在研发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四、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 供应链布局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拓普集团(底盘系统)、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 本地化生产:武汉江夏区布局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强化区域供应链协同。
- 政策支持
北京市对新能源汽车提供不限行、免摇号等政策,并通过《加力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给予置换新能源汽车 1.5 万元补贴,刺激市场需求。
五、参观与体验
小米汽车工厂自 2025 年 1 月起开放常态化参观预约,游客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报名,每月固定场次,工作日每天 1 场,周末及节假日每天 5 场。未预约用户也可参观汽车展厅、体验食堂美食或购买文创产品。
总结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以 “技术创新 + 高效产能” 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推动小米汽车快速占领市场,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树立了智能制造标杆。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三期规划推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巩固市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