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与产能: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产能瓶颈逐步突破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其中 SU7 单月交付量连续 5 个月超 2.5 万辆,3 月更是达到 29,244 辆,稳居国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为应对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小米采取双班生产模式,并加速推进二期工厂建设。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完工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保障。
二、产品矩阵:SU7 持续热销,新车型布局加速
- 主力车型 SU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车,提供后驱 / 四驱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2025 年新增璀璨洋红配色,选装价 9000 元,上市 11 个月累计销售超 32 万辆。
- 高端车型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搭载三电机系统,总功率超 600kW,零百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810 公里,售价 52.99 万元。上市仅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迅速达成全年目标。
- SUV 车型 YU7:2025 年下半年推出,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主打家用市场,与 SU7 形成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覆盖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
三、技术创新:三电系统与智能驾驶双突破
- 动力与电池技术:
- 自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 转 / 分钟,功率密度 6.78kW/kg,性能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
- 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电池包厚度仅 120mm,低温续航衰减减少 30%。
- 智能驾驶系统:
- Xiaomi Pilot 2.0 支持城区无图模式和高速厘米级导航,搭载激光雷达、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智驾累计里程超 1 亿公里,城市 NOA 激活率达 82.39%。
- 空气悬架 + CDC 减震器组合,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弯道侧倾抑制优于比亚迪汉 L。
四、市场竞争:对标特斯拉、比亚迪,差异化优势显著
- 性能对比:
- 小米 SU7 Max 零百加速 2.68 秒,比特斯拉 Model 3 高性能版(3.1 秒)快 0.42 秒,续航 800 公里,比 Model 3(623 公里)多 177 公里。
- 与比亚迪汉 L 相比,SU7 在智能座舱交互(HyperOS 系统)和生态整合(车家互联)上更具优势,但续航略短(830 公里 vs 汉 L 1000 公里)。
- 价格策略: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低于特斯拉 Model 3(23.19 万元)和比亚迪汉 EV(20.98 万元),但配置更高(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五、重庆市场:交付中心落地,服务网络完善
- 交付与售后:
- 重庆渝北西南汽贸城交付中心为小米汽车在西南地区的唯一综合服务中心,覆盖销售、交付、售后全流程,开业首月销量超 1000 台,日均客流 300+。
- 提供上门试驾、免费充电等服务,门店配备全版本展车及 5 台试驾车,支持个性化选装。
- 渠道布局:2025 年小米汽车计划在重庆新增 5 家门店,总数达 8 家,重点布局核心商圈(如光环购物公园、万象城),强化用户体验。
六、未来战略:技术投入与生态整合并重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2025 年计划投入 300 亿元,重点布局固态电池、车规芯片、L4 级自动驾驶。
- 生态协同: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车机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支持 UWB 数字钥匙、车家控制等功能,构建 “人车家” 闭环生态。
- 产能扩张: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2026 年计划推出增程式混动 SUV,进一步下沉市场。
总结:技术与效率驱动的颠覆者
小米汽车凭借 “高性价比 + 生态整合” 策略,在短时间内实现销量爆发式增长。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 产品力:SU7 系列以性能、续航、智能化配置对标高端品牌,价格却下探至主流市场。
- 供应链管理:自研电机、电池技术与第三方合作(宁德时代、比亚迪)结合,保障产能与成本控制。
- 生态优势:小米品牌的用户基础与智能生态协同,形成差异化体验。
尽管面临特斯拉 FSD 落地、比亚迪技术迭代等挑战,小米汽车通过快速迭代和产能提升,已成为新能源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若达成,将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