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汽车的核心产品
- 小米 SU7(2024 年 3 月上市)
- 定位: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对标特斯拉 Model 3、极氪 001 等车型。
- 售价:标准版 21.59 万元起,Pro 版 24.59 万元,Max 版 29.99 万元。
- 性能:
- 后驱版搭载单电机,最大功率 299 马力,CLTC 续航 700-830 公里;
- 四驱版采用双电机,最大功率 673 马力,0-100km/h 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00 公里;
- 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1 分钟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
- 智能配置:
- 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五区域语音控制、声纹识别;
- 配备小米澎湃 OS,可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支持高阶辅助驾驶(Xiaomi Pilot)。
- 市场表现: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单月最高销量突破 2.9 万辆,成为新能源轿车销量前三车型。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
- 定位:高性能赛道版车型,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 售价:标准版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
- 性能:
- 三电机驱动,总功率 1138kW(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
- 碳纤维车身减重 17 处,配备碳陶瓷刹车盘、倍耐力 P ZERO 轮胎;
- 空气动力学设计下压力达 285kg,支持主动扩散器调节。
- 技术亮点:
- 全球首款搭载 48V 线控转向系统的量产车,转向比可在 5:1-15:1 自由调节;
- 全主动悬架系统,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支持 “原地起跳” 功能。
- 小米 YU7(2025 年 6 月上市)
- 定位:中型纯电动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蔚来 ES6。
- 售价:预计 25-35 万元。
- 配置:
- 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 820 公里;
- 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充;
- 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实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
二、技术研发与产能布局
- 三电技术
- 电池: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采用 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能量密度达 210Wh/kg。
- 电机:自研小米超级电机 V6s,碳化硅逆变器效率提升至 98.5%。
- 电控:小米智能底盘支持四电机独立控制,可实现 “原地掉头”“太空步泊车” 等功能。
- 智能驾驶
- 硬件:全系标配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1 颗激光雷达。
- 软件:Xiaomi Pilot 3.0 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远程召唤,2025 年将推送城市 NOA 功能。
- 产能
- 北京亦庄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
- 第二工厂(武汉)预计 2026 年投产,规划产能 50 万辆。
三、市场反馈与争议
- 用户评价
- 优点:外观设计时尚(无框车门、电动尾翼)、车机系统流畅(8295 芯片)、性价比高(21.59 万元起)。
- 缺点:后排头部空间局促(溜背设计)、智能驾驶偶发误判、冬季续航衰减明显(-10℃环境下续航缩水 30%)。
- 争议事件
-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小米 SU7 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加速撞向护栏,引发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质疑;
- 电池安全:部分用户反映快充时电池温度过高,小米回应称已通过 OTA 优化热管理策略。
四、未来规划
- 产品矩阵:2025 年计划推出第三款车型(10-15 万元级入门电动车),2026 年布局 MPV 市场。
- 技术研发:
- 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预计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 400Wh/kg);
- 四电机驱动系统进入测试阶段,综合功率达 1511kW(2054 马力)。
- 国际化:2025 年启动欧洲市场调研,计划 2026 年进入德国、法国等国家。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高性价比 + 生态联动” 的策略,在短时间内打开了市场,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黑马。其首款车型 SU7 以 21.59 万元的起售价,提供了超越同级的性能和配置,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尽管面临智能驾驶可靠性、产能爬坡等挑战,但小米在三电技术、智能座舱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显示出其在汽车领域的长期战略决心。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择,尤其是对科技生态有较高需求的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