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款 SUV 车型:小米 YU7(御 7)
1. 核心参数与设计
- 尺寸与空间:车长 4999mm、宽 1996mm、高 1600mm,轴距 3000mm,定位中大型 SUV,采用 5 座布局,后备厢容积 454L,支持比例放倒。
- 外观设计:延续小米 SU7 的家族化语言,前脸配备 “米字型” LED 大灯组,隐藏式门把手、溜背造型与 21 英寸运动轮毂(可选 245/45 R21 或 275/40 R21 轮胎),风阻系数低至 0.23Cd。
- 内饰配置:采用红白双拼色内饰,配备悬浮式中控屏、碳纤维方向盘、电子按键开门和手机无线充电(前排双 50W)。主驾座椅支持电动腿托,副驾可选零重力模式。
2. 动力与续航
- 双电机四驱系统: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130kW 和 235kW,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0-100km/h 加速 4.5 秒,最高车速 240km/h。
- 电池与充电:搭载磷酸铁锂电池(96.3kWh 或 101.7kWh),CLTC 续航最长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快充 10%-80% 仅需 18 分钟。
- 冬季测试表现:雷军亲自参与冬季高速测试,在 - 10℃环境下,以平均时速 100km/h 行驶 1310 公里,中途充电 2 次,验证了续航稳定性。
3. 智能驾驶与生态
- Xiaomi HAD 系统:配备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11 颗摄像头、12 颗超声波雷达和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和城市 NOA(需后续 OTA)。
- 人车家互联:与小米智能家居深度联动,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数字钥匙和语音助手跨设备协同。
4. 价格与上市计划
- 预售价区间:预计 30-40 万元,直接对标极氪 001(25.9 万起)和问界 M5(24.98 万起)。
- 上市时间:2025 年 6-7 月正式交付,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将负责生产。
二、性能旗舰:小米 SU7 Ultra
1. 极致性能参数
- 三电机四驱:前桥 V6s 电机(288kW)+ 后桥双 V8s 电机(850kW),系统综合功率 1138kW(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刷新纽北赛道量产电动车记录。
- 赛道级配置:碳纤维车身套件(减重 150kg)、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倍耐力 P ZERO 5 轮胎(前 265/35 R21,后 305/30 R21)。
- 电池与续航: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电池(93.7kWh),CLTC 续航 630 公里,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2. 智能与豪华配置
- 内饰升级:碳纤维方向盘、21 处碳纤维饰板、16.1 英寸中控屏(3K 分辨率)、7.1 英寸液晶仪表和 56 英寸 HUD。
- 赛道模式:配备红色一键 “狂暴模式”,支持扭矩矢量控制和漂移模式。
3. 价格与市场定位
- 标准版:52.99 万元,提供 5 种车漆和 5 种轮辋可选。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全球限量 500 台,标配竞速套装(含空气动力学套件)。
三、市场策略与行业影响
1. 产能与交付目标
- 产能规划:北京工厂一期产能已达 2 万辆 / 月,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全年总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
- 销量目标:2025 年计划交付 30 万辆,其中 SU7 系列贡献约 20 万辆,YU7 预计 10 万辆。
2. 竞争格局
- SUV 市场:YU7 需在 25-40 万元区间与鸿蒙智行智界 R7(25.98 万起)、理想 L7(31.98 万起)争夺家庭用户,其核心优势在于 800V 平台和小米生态。
- 性能车市场: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的价格,碾压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49 万元)和路特斯 EMEYA(80 万元),重新定义 “百万级性能车” 价值标准。
3. 技术壁垒
- 智能底盘预研:2024 年发布的四电机驱动(2054 马力)、全主动悬架(140mm 升降行程)和 48V 线控系统,计划在 2026 年量产车型上应用。
- 供应链整合:通过投资 100 余家供应商(如苏州汇川、宁德时代),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毛利率维持在 20% 左右。
四、用户关注点与潜在风险
1. 用户核心需求
- 性价比:YU7 若定价 23-24 万元,将成为 25 万元级纯电 SUV 的 “价格屠夫”,而 SU7 Ultra 的 52.99 万元定价则打破性能车市场的价格天花板。
- 生态体验:小米手机用户可通过 MIUI Car 实现无感连接,智能家居场景(如车内控制空调、灯光)是差异化卖点。
2. 潜在风险
- 产能瓶颈:二期工厂爬坡速度若不及预期,可能导致 YU7 交付延迟,重蹈 SU7 订单积压的覆辙。
- 竞争压力:鸿蒙智行若对智界 R7 降价,或问界 M8 增程版入市,可能挤压 YU7 的市场空间。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新品布局体现了 “双轨并行” 策略:SU7 Ultra 以性能突破树立品牌高端形象,YU7 则以 SUV 市场规模化支撑销量目标。凭借 800V 平台、小米生态和极致性价比,小米有望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产能释放速度和供应链稳定性将是决定其能否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Ultra 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极客,而 YU7 则是家庭用户的高性价比之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