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合作背景:资源互补与战略协同
- 资质与产能互补
小米作为跨界造车企业,初期面临生产资质和制造经验的双重挑战。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为小米汽车提供了生产资质支持,帮助其快速完成车型申报并实现量产。此外,北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熟生产线(如北汽蓝谷麦格纳工厂)为小米 SU7 等车型提供了代工服务,缓解了小米自建工厂产能爬坡的压力。
- 技术与生态融合
小米以 “人车家全生态” 为核心战略,将手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注入汽车产品,例如 SU7 搭载的澎湃 OS 车机系统可与小米智能设备无缝联动。北汽则在三电技术(如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制造工艺(如麦格纳的高端车身工艺)上提供支持,双方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展开联合研发。
- 政策与区域协同
双方均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区域产业政策红利。例如,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与北汽蓝谷麦格纳工厂形成产业集群,共享供应链资源;北京市政府通过 “青领计划” 等人才政策支持双方技术团队建设。
二、核心合作内容:从供应链到生态共建
- 动力电池与供应链合作
2024 年 3 月,北汽蓝谷与宁德时代、小米汽车合资成立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旨在保障动力电池稳定供应并推动新技术应用。这一合作不仅降低了小米汽车的电池采购成本,还通过宁德时代的 CTP(Cell to Pack)技术提升了 SU7 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
- 零部件与物流深度协同
小米汽车与北汽在底盘零部件(如悬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如域控制器)等领域实现共享研发,同时依托北汽海纳川等供应链企业优化成本。物流方面,双方共建智能仓储和配送体系,缩短了从生产到交付的周期。
- 代工与自主生产并行
小米采用 “双线推进” 战略:自建工厂生产轿跑车型(如 SU7),与北汽合作代工 SUV 车型(如 YU7)。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核心车型的品质可控,又借助北汽的产能快速扩展市场份额。
三、市场动态:销量分化与品牌竞争
- 小米汽车:爆款驱动高增长
小米 SU7 凭借 “21.59 万元起售 + 700 公里续航 + 智能驾驶” 的高性价比组合,2024 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完成第 20 万台交付,成为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的标杆车型。其成功得益于小米品牌的互联网流量优势、精准的定价策略(如标准版 21.59 万元对标比亚迪汉),以及 “赛道级性能 + 家庭智能生态” 的差异化定位。
- 北汽新能源:转型阵痛与突破
北汽蓝谷(极狐)2024 年销量约 4.2 万辆,同比增长 35%,但与小米的差距显著。其核心问题在于品牌高端化受阻(如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定价 38.89 万元,销量未达预期)、产品迭代速度慢(2025 年才推出首款中型 SUV 极狐 X5)。不过,北汽福田等商用车板块表现亮眼,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174%,成为集团增长新引擎。
- 竞争与竞合并存
双方在 30 万元以上市场存在直接竞争(如小米 SU7 MAX vs 极狐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但在供应链和区域产业生态中仍保持合作。例如,小米 SU7 的部分零部件由北汽供应商提供,而北汽新能源也在学习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如极狐通过 B 站、抖音进行年轻化传播)。
四、未来趋势:技术深化与生态扩张
- 智能化技术突破
双方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 L4 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小米聚焦城市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北汽则联合华为开发高阶智驾系统。此外,小米 SU7 Ultra 已实现 “赛道级性能 + 智能座舱” 的融合,未来可能将相关技术反哺北汽高端车型。
- 全球化布局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首款车型或基于 SU7 打造右舵版,利用北汽在海外市场的渠道(如北汽福田在巴西、土耳其的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北汽则通过 “一带一路” 沿线布局,与小米共享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资源。
- 政策与资本驱动
北京市政府将 “小米汽车 + 北汽”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核心引擎,计划投资建设国家级车路协同示范区。资本层面,小米汽车已启动 Pre-IPO 融资,估值超 2000 亿元,北汽蓝谷则通过引入战投(如宁德时代)优化股权结构。
总结:从代工合作到生态共生
小米与北汽的合作已从初期的 “代工 + 资质” 模式升级为全产业链协同,双方在电池、智能驾驶、全球化等领域的深度绑定,不仅提升了各自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跨界融合” 提供了范本。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加剧,双方能否在保持各自品牌独立性的同时实现生态共赢,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