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建设:2000 亩超大规模,2026 年产能剑指百万
- 地理位置与规模:武汉工厂选址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规划用地达2000 亩,占地面积是邻近小鹏汽车工厂的三倍,接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规模。该区域集聚了小鹏、路特斯等车企,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优势显著。
- 建设进度:
- 核心生产设施已启动扩建,例如N3 车型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计划于 2025 年 5 月开工,新增 68 台焊接机器人及配套设备,目标年产 30 万套。
- 主工厂预计2025 年底前投产,初期将利用东风云峰工厂 30 万辆闲置产能,与岚图汽车共享产线,快速实现产能爬坡。
- 整体工厂预计 2026 年全面达产,助力小米实现年产 100 万辆的目标,覆盖中部、南部及西部市场。
二、车型规划:N3 增程式 SUV 领衔,技术平台共享
- 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小米首款车型 SU7(纯电 / 增程版)主要由北京工厂生产,但武汉工厂未来可能承接部分产能,尤其是高端车型 SU7 Ultra 的零部件供应。
- 第三款车型 N3:
- 定位大型增程式 SUV,主打家庭用户,预计 2026 年发布,售价约15 万元,采用与 SU7 相同的 Modena 平台以降低研发成本。
- 动力系统适配 400V 架构,搭载小排量增程器及全新电动机,续航能力突出,目标与理想、问界等品牌竞争。
三、供应链与产业协同:本地资源深度整合
- 产业链优势:武汉拥有 16 座整车厂、1200 余家零部件企业,2023 年汽车产量超 120 万辆,涵盖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车全产业链。
- 核心供应商合作:
- 车载屏显:武汉华星光电为小米 SU7 Ultra 提供车载生态屏,双方联合实验室研发的技术已应用于小米高端车型。
- 零部件制造:上海本特勒汇(武汉分公司)负责 N3 车型前副车架的焊接生产,年产 30 万套。
- 代工合作:与东风云峰工厂达成合作,利用其闲置产能,实现快速投产。
四、市场与服务:体验店密集布局,交付能力提升
- 线下体验网络:截至 2025 年,武汉已开设多家小米之家汽车体验店,包括楚河汉街店(300 平方米大型展厅)、摩尔城店(多车型展陈)及天地壹方南馆店,全国门店数量接近 200 家,覆盖主要城市。
- 交付目标:小米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 万辆,武汉工厂投产后将与北京工厂形成南北协同,缓解产能压力。
五、政府支持与战略意义
- 政策红利:武汉市政府自 2021 年起与小米接洽,提供土地、配套设施及产业基金支持,并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项目落地。
- 经济带动效应:工厂全面达产后预计带动就业超万人,促进本地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助力武汉打造 “中国车谷” 升级版。
- 雷军校友资源:雷军作为武汉大学校友,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武汉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为小米输送机械、光电等领域人才,强化技术研发能力。
六、未来展望:技术驱动与全球化布局
- 技术投入:2025 年研发投入计划超300 亿元,重点突破电驱系统、智能驾驶(如无图 NOA)及生态融合技术,巩固差异化竞争力。
- 全球化扩张:在实现年销 35 万辆后,小米计划启动海外市场布局,武汉工厂将成为面向东南亚、欧洲的出口基地之一。
总结
武汉小米汽车的布局是小米集团 “实体制造深度转型” 的关键落子。通过超大规模工厂建设、本地化供应链整合、密集体验店网络及政府强力支持,小米正加速构建 “南北双工厂” 产能格局,为 2026 年百万辆目标奠定基础。未来,随着 N3 等新车型的推出及技术护城河的深化,武汉有望成为小米汽车在华中地区的研发、生产及市场枢纽,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