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小米汽车与北京汽车的关系澄清
- 早期代工合作
小米汽车在 2021 年启动造车计划时,因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曾与北京汽车集团旗下的北汽越野车公司合作代工生产首款车型小米 SU7。这一阶段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快速实现量产,首款小米 SU7 的工信部申报信息中曾标注 “北京小米” 尾标。
- 合作背景:北汽作为老牌车企,具备成熟的生产资质和制造能力,而小米需要借助其资源加速造车进程。双方在地理位置(均位于北京亦庄)和产能利用(北汽蓝谷产能利用率不足)上形成互补。
- 独立资质获取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这标志着小米完全脱离北汽代工,实现自主生产。
- 意义:独立资质使小米掌握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控制权,为后续车型迭代和品牌扩张奠定基础。
- 当前关系
目前小米汽车与北京汽车(北汽集团)无直接技术合作或合资项目。小米汽车独立运营,总部及工厂位于北京经开区,而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新能源等子公司专注于自有品牌(如极狐、享界)的发展。
二、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与核心动态
(一)产能与交付表现
- 交付量快速增长
-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突破20 万辆,其中第二个 10 万辆仅用 119 天,显示市场需求强劲。
-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35 万辆,产能爬坡加速,北京亦庄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工厂布局
- 北京亦庄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已投产,二期 2025 年 6 月竣工,三期规划用地 52 公顷,未来产能可能进一步扩大。
- 武汉供应链布局:武汉江夏区建设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强化供应链本地化。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亮点
- 在售车型
- 小米 SU7 系列:
- 标准版:21.59 万元起,CLTC 续航 700 公里,搭载小米智驾 Pro(纯视觉方案)。
- Max 版:29.99 万元,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2.78 秒,续航 800 公里,支持 800V 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 220 公里)。
- Ultra 版:52.99 万元起,三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 公里,标配赛道级散热系统和双腔空气弹簧。
- 市场表现:SU7 Ultra 上市 3 天锁单超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2024 年 SU7 累计交付 13.68 万辆,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
- 小米 SU7 系列:
- 即将上市车型
- 小米 YU7(御 7):定位中大型 SUV,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续航最高 820 公里,预计 2025 年六七月上市。
- 核心技术突破
- 智能驾驶:
- 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实现超广静态感知(160 米范围),结合道路大模型优化复杂路口通行能力。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2025 年 4 月起,SU7 Ultra 用户可终身免费使用 Xiaomi HAD 智驾系统,覆盖全国城市道路。
- 动力系统:
- V8s 超级电机:自研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和 960MPa 特种硅钢,搭载于 SU7 Ultra。
- 电池技术:CTB 一体化电池集成效率 77.8%,首创电芯倒置设计,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保障安全。
- 智能驾驶:
(三)市场策略与生态布局
- 渠道扩张
-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服务覆盖 75 城,计划 2025 年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强化 “汽车 + 智能家居” 体验。
- 价格与权益
- SU7 Ultra 限时优惠:赠送价值 9 万元碳纤维部件、五年保养及智驾终身使用权,吸引高端用户。
- 性价比定位: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比特斯拉 Model 3 低 3 万元,主打年轻市场。
- 生态协同
- 车机系统与小米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连接,支持远程控制家电、智能导航等功能,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三、小米汽车的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对传统车企的冲击
- 小米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加速挤压合资品牌市场份额。2024 年大众、丰田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超 20%,而小米等本土品牌快速崛起。
- 技术竞争
- 小米在电机、智驾等领域的自研技术(如 V8s 电机、BEV 感知)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需持续投入研发以应对特斯拉、华为等对手的竞争。
- 产能与供应链
-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对产能和供应链管理提出高要求,武汉等新基地的建设进展将影响目标达成。
四、总结
小米汽车与北京汽车的关系已从早期代工转向独立发展,小米凭借快速迭代的产品、自研技术和生态整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其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若能实现,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格局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