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天津的布局已形成以销售服务网络为核心、供应链协同为支撑、政策红利为助力的多元发展格局,具体信息如下:
一、销售与服务网络:体验式消费场景落地
- 核心服务中心
小米汽车天津空港汽车园销售服务中心于 2024 年 12 月 28 日正式运营,建筑面积超 7000 平方米,涵盖全车系展示、人车家生态体验、选装定制及充电桩展示等功能,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服务枢纽。该中心采用小米 “线上线下融合” 的新零售模式,提供透明化定价和快速响应售后,目标是将空港汽车产业园打造成新消费地标。
- 交付与售后网络
天津西青区大寺汽车园交付中心作为天津首个小米汽车交付点,自 2024 年 3 月开业以来,吸引了周边城市客户前来试驾提车。该中心集销售、售后、用户反馈收集于一体,并建立专属服务群,实现问题即时响应。此外,天津大悦城等商圈设有零售主管岗位,推动销售网络向核心消费区延伸。
- 人才储备
小米汽车在天津招聘机电技师(8-10K)和零售主管(12-20K),要求具备新能源汽车维修经验或销售管理能力,反映出其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扩张需求。
二、供应链协同:京津冀产业生态联动
- 零部件配套
天津已有超过 120 家关键零部件企业为小米汽车配套,覆盖动力电池、智能底盘、车身附件等领域。例如,武清区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与小米汽车(亦庄工厂)建立稳定供应链合作,形成 “2 小时零部件配套圈”,2024 年产值突破 101.98 亿元。
- 出口合作
小米汽车与天津海博租赁(国机集团子公司)达成协议,推动电动汽车出口。海博租赁负责海外销售渠道及技术支持,计划利用国机集团在俄罗斯、中东等地的 50 家经销店网络,将小米 SU7 引入国际市场。尽管小米此前宣称专注国内市场,但此举旨在通过出口提升盈利能力,尤其针对欧洲等高溢价市场。
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沃土
- 不限行政策延续
天津自 2016 年实施的新能源汽车不限行政策在 2025 年继续执行,悬挂绿牌的车辆(含外地牌照)不受尾号限行及早晚高峰限制。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2024 年天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08 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 16%。
- 购车补贴加码
2025 年天津推出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可获 2 万元补贴(报废旧车并换购新能源乘用车),叠加国家购置税减免,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例如,小米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可享受约 2.5 万元政策优惠。
- 产业协同政策
京津冀三地联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天津作为 “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通过生态港建设吸引研发、测试、物流等配套企业,为小米汽车提供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链条支持。
四、区域战略价值:京津冀协同的缩影
- 地理位置优势
天津毗邻北京小米汽车主工厂(亦庄),武清区与河北廊坊、北京顺义构成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通过统一规划、协同招商,实现 “研发 - 制造 - 测试 - 服务” 全链条融合。这种布局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 市场辐射效应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2024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 55.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小米汽车通过空港服务中心和西青交付中心,不仅覆盖本地需求,还辐射河北、山东等周边省份,成为其北方市场的重要支点。
五、未来展望:从服务到生态的深化
- 出口市场拓展
借助天津港口和海博租赁的海外渠道,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5 年加速出口布局,尤其针对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若 SU7 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将为小米汽车带来新的增长点。
- 智能网联技术落地
天津正试点智能网联技术,通过信号灯优化和动态路权管理提升新能源汽车通行效率。小米汽车作为科技跨界企业,有望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领域与天津展开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 产业链深度融合
随着京津冀生态港的建设,小米汽车与天津的供应链合作将进一步深化。未来可能引入更多核心零部件企业,甚至探索整车生产环节的区域协同,实现 “三地共造一辆车” 的目标。
总结
小米汽车在天津的布局并非简单的销售网点扩张,而是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战略的典型案例。通过服务网络下沉、供应链本地化、政策红利利用及出口合作,小米汽车不仅在天津市场站稳脚跟,更将其作为北方市场的战略支点和国际化跳板。这种 “服务 + 生态 + 政策” 的三维模式,为其他新能源车企提供了区域市场拓展的参考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