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投入数据
- 直接总投入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直接总投入约300 亿元人民币,包含:
- 研发费用:130 多亿元(覆盖电池、智能驾驶、电机等核心技术)
- 工厂建设: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投资约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总产能 30 万辆 / 年)
- 人力成本:超 1.2 万名员工的工资及股权激励
- 供应链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 长期规划
雷军曾宣布未来 10 年计划投入100 亿美元(约 700 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技术迭代、新车型开发及全球化布局。
二、分阶段投入细节
- 2021-2023 年:奠基期
- 初期投资:2021 年注册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100 亿元,同年收购深动科技(自动驾驶技术),投资 20 亿元布局激光雷达、芯片等领域。
- 工厂建设:北京工厂一期 2022 年开工,2023 年竣工,总投资 630 亿元,年产能 15 万辆。
- 研发投入:2023 年智能汽车业务费用 67 亿元(不含股票薪酬 8 亿元),全年研发支出 191 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比超 30%。
- 2024 年:量产冲刺期
- 研发加码:2024 年汽车研发投入 240 亿元,占全年研发总支出 241 亿元的 99.6%,重点突破 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等技术。
- 产能提升:工厂启动双班生产,年产能从 15 万辆提升至 24 万辆,二期工厂 2025 年投产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市场推广:投入超 50 亿元用于 SU7 上市营销,包括直播发布会、门店扩张(2024 年底门店 230 家)。
- 2025 年:规模化扩张期
- 技术投入:计划投入 70-80 亿元用于 AI 研发,强化智能驾驶(城市 NOA)和智能座舱(澎湃 OS)。
- 产能目标: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需追加供应链投资约 100 亿元。
三、产业链协同投资
小米通过旗下基金(如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布局汽车产业链,累计投资超262 亿元,覆盖:
- 电池: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投资超 50 亿元)
- 自动驾驶:Momenta、速腾聚创、禾赛科技(投资超 80 亿元)
- 芯片:云途半导体、辉羲智能(投资超 30 亿元)
- 制造设备:海天智胜(大压铸机)、福臻(车身生产线)。
四、财务压力与盈利前景
- 短期亏损: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单台 SU7 亏损约 4.53 万元,但毛利率从 Q1 的 18.5% 提升至 Q4 的 20.4%。
- 长期盈利逻辑:
- 规模效应:2025 年交付 35 万辆后,单台成本可下降 30%,预计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 生态溢价: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提升用户粘性,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目标达 20%。
五、行业对比与竞争优势
指标 | 小米汽车 | 蔚来汽车 | 特斯拉 |
---|---|---|---|
首款车研发周期 | 3 年 | 4 年 | 5 年 |
单台研发成本 | 约 22 万元 | 约 45 万元 | 约 38 万元 |
工厂投资效率 | 630 亿元 / 30 万辆 | 150 亿元 / 24 万辆 | 500 亿元 / 50 万辆 |
供应链本土化 | 90% | 70% | 60% |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及行业分析)
六、未来风险与挑战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L4 级自动驾驶等技术需持续投入,预计 2025 年后每年研发费用超 300 亿元。
- 产能爬坡压力:2025 年 35 万辆目标需供应链同步扩张,若芯片或电池短缺可能导致交付延迟。
- 政策不确定性:新能源补贴退坡、碳积分政策调整可能影响盈利节奏。
总结
小米汽车的投入策略可概括为 “三年百亿级研发、五年千亿级布局”,其核心优势在于:
- 资金储备:截至 2024 年底,小米现金储备 1363 亿元,支撑长期投入。
- 生态协同:将手机、IoT 技术平移至汽车,降低研发成本 30% 以上。
- 供应链整合:通过投资绑定核心供应商,SU7 零部件成本比竞品低 15%。
若 2025 年交付目标达成,小米有望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汽车品牌之一,但技术投入与盈利平衡仍是长期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