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投入构成与细节
- 研发费用占比超 80%
小米汽车的核心投入集中在技术研发领域。2024 年全年研发费用达240 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单季投入飙升至73 亿元,创下小米历史新高。这些资金主要用于:
- 智能驾驶技术:全栈自研的 Xiaomi Pilot 系统,包括激光雷达、芯片算法等,累计申请专利超 3000 项。
- 电池技术:投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生产线,并自研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相关专利已获授权。
- 生态协同:复用小米手机和 IoT 业务的 6500 张 GPU 资源,搭建 AI 大模型万卡集群,提升智能座舱交互能力。
- 工厂与产能建设
小米在北京亦庄和武汉分别建设了两大生产基地:
- 北京工厂:自动化率达 92%,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武汉工厂:占地 2000 亩,面积是小鹏工厂的三倍,计划 2025 年下半年投产,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
两座工厂的总投资约80 亿元,包括设备采购、产线调试和供应链建设。
- 人力与渠道成本
- 团队规模:汽车业务员工超 1.2 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 70%,平均年薪约 35 万元,年人力成本超40 亿元。
- 销售网络: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开设 200 家线下门店,单店年运营成本约 500 万元,累计投入超10 亿元。
二、对比与行业定位
- 与新势力车企的投入对比
车企 成立年限 总投入(人民币) 2024 年销量 单车研发成本 小米 4 年 300 亿 13.5 万辆 22.2 万元 蔚来 9 年 超 1000 亿 18.06 万辆 55.4 万元 理想 8 年 超 800 亿 50 万辆 16 万元 数据来源:
小米以 4 年时间完成新势力车企 8-9 年的投入规模,且单车研发成本低于蔚来但高于理想,体现了其 “技术普惠” 的策略。
- 与传统车企的效率差异
比亚迪用 10 年时间实现 30 万辆年销量,而小米仅用 9 个月(2024 年 6-12 月)就交付 13.5 万辆,单月产能突破 2.5 万辆。这种效率得益于:
- 供应链复用:共享小米手机的全球供应商网络,采购成本降低 15%-20%。
- 生态协同:5 亿 MIUI 用户的流量转化,降低营销费用约5 亿元 / 年。
三、资金来源与未来规划
- 当前资金结构
- 自有资金:小米集团 2024 年净利润 272 亿元,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现金流仍充裕。
- 融资补充:2025 年 3 月配股募资 425 亿港元(约 396 亿元人民币),4 月发行 200 亿元公司债,主要用于偿还债务和项目建设。
- 未来投入方向
- AI 与大模型:2025 年计划投入 70-80 亿元,重点开发智能驾驶和语音交互技术。
- 新车型研发:SU7 Ultra(52.99 万元)和 SUV 车型 YU7(预计 25-35 万元)的研发费用约50 亿元。
- 全球化布局:计划 2025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初期投入约20 亿元用于工厂选址和渠道建设。
四、风险与挑战
- 盈利压力
尽管小米汽车 2024 年毛利率达 18.5%,接近行业平均水平,但单台亏损仍达4.5 万元,需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 技术迭代风险
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 40%,若未能按时量产可能导致成本失控。
- 政策与市场波动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和碳酸锂价格波动(每上涨 1 万元 / 吨,单车成本增加 4000 元)可能影响利润空间。
总结
小米汽车的 300 亿元投入是其 “All in 汽车” 战略的阶段性成果,通过高效的供应链整合和生态协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 0 到 13.5 万辆的交付突破。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和技术迭代,小米能否在 2025 年达成 35 万辆目标,并将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将成为验证其投入有效性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