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雷军的核心角色与决策影响力
- 法定代表人及战略主导者
作为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雷军直接掌控公司的重大决策。从 2021 年 9 月公司注册成立,到 2024 年首款车型 SU7 的发布与交付,雷军在多个关键节点公开表态,强调 “以全部声誉为赌注” 推动造车业务。例如,2025 年 3 月,他宣布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并透露工厂已实现双班生产以加速产能爬坡。
- 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参与
雷军不仅是战略决策者,还深度介入技术研发和产品细节。例如,在小米 SU7 的设计阶段,他亲自参与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的定义,并推动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落地。2025 年 2 月,他在直播中透露,小米汽车智能驾驶部门 2024 年投入 35 亿元研发费用,并计划在纽北设立长期研发中心,以提升车辆的机械素质和赛道性能。
- 危机公关与舆论把控
面对重大事件(如 2025 年安徽小米 SU7 高速碰撞事故),雷军亲自发声回应,承诺 “不回避责任”,并主导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这种直接介入的方式,既体现了他对业务的重视,也强化了个人 IP 与品牌的绑定。
二、高管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尽管雷军是最终决策者,但小米汽车也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协助其推进具体业务:
- 于立国: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
原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于立国,2022 年加入小米后,先后负责综合管理、产品定义,2025 年 2 月起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雷军汇报。他主导了小米汽车北京工厂的产能提升,推动 2024 年交付量突破 13 万辆,并筹备二期工厂建设(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
- 黄振宇:供应链与质量管理
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黄振宇,2023 年 6 月加入小米,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他主导了零部件体系的搭建,推动小米 SU7 的供应链稳定性,并在 2024 年质量测试中实现 “中保研全项优 +” 的成绩。
- 于锴与刘黎:产品与用户体验
小米早期员工于锴,2025 年 2 月升任产品部总经理,负责产品创新与研发,曾参与智能座舱的筹备工作;刘黎则担任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专注用户体验优化。两人均直接向雷军汇报,推动小米 SU7 的智能化功能迭代(如自动过闸机、ETC 环岛通行等)。
三、雷军的管理风格与战略选择
- 扁平化管理与快速决策
雷军要求核心高管(如于立国、黄振宇等)直接向其汇报,减少层级干扰,确保决策效率。例如,在 2025 年产能冲刺阶段,他通过高管调整(如于立国分管制造、于锴负责产品),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全流程协同。
-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汽车制造的融合
雷军将小米的 “极致性价比” 和 “粉丝经济” 模式引入汽车行业。例如,小米 SU7 以 21.59 万元起售,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进行营销,并在交付后快速迭代软件功能(如 2025 年 2 月推送 “车位到车位先锋版” 功能)。同时,他也注重吸收传统汽车经验,通过挖角北汽、麦格纳等企业的高管(如于立国、黄振宇),补足制造与供应链短板。
- 全球化布局与长期投入
雷军在 2024 年启动汽车出海业务,计划将小米 SU7 推向国际市场,并在海外筹建 100 家直营门店。此外,他宣布 “征战纽北” 的十年计划,投资建设研发中心,以提升车辆的机械性能和品牌高端化形象。
四、争议与挑战
尽管雷军的领导推动了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质疑:
- 安全与质量风险:2025 年安徽 SU7 事故引发对车辆主动安全功能(如 AEB 未响应锥桶)的争议,雷军的高调形象使其在舆论应对中承受更大压力。
- 产能与供应链压力: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对工厂产能和零部件供应提出极高要求,需依赖于立国、黄振宇等高管的执行能力。
- 品牌高端化难题:小米 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低价策略可能影响用户认知,需通过技术突破(如赛道性能、智能驾驶)重塑品牌形象。
总结
雷军是小米汽车的核心决策者和精神领袖,其个人影响力贯穿战略制定、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他通过扁平化管理、跨界人才整合和互联网思维,推动小米汽车在短时间内实现从 0 到 20 万辆交付的突破。未来,随着小米 YU7 等新车型的上市和全球化布局的深化,雷军的领导能力将继续决定小米汽车的发展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