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竞争与合作的动态平衡
- 技术路线的差异化
蔚来以换电模式为核心竞争力,截至 2025 年 4 月,其换电站已覆盖全国 700 多座城市,并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推动换电技术标准化。小米则聚焦智能生态整合,SU7 系列搭载澎湃 OS 系统,支持手机 - 汽车 - 家居无缝联动,其端到端智驾系统已积累超 1000 万 Clips 场景数据。两者在补能方式和智能化路径上形成鲜明对比。
- 市场定位的错位竞争
- 蔚来:主打高端市场,ET7、ET5 等车型定价 40 万 - 60 万元,强调 “行政豪华” 和用户生态,换电服务和 NAD 自动驾驶系统吸引高净值中产。
- 小米:以性价比破局,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起,SU7 Ultra 通过 “高配低价” 策略(52.99 万元对标蔚来 ET7)抢占中高端市场,吸引科技爱好者和年轻群体。
- 合作与竞合并存
尽管存在竞争,双方在充电网络上展开合作。2024 年 12 月,小米汽车接入蔚来 1.4 万 + 充电桩,支持扫码充电和实时数据查询,提升用户补能便利性。此外,蔚来换电技术向长安、吉利等开放,小米则与小鹏、理想共享充电资源,形成行业内的互补合作。
二、产品力对比与市场表现
- 核心车型的性能差异
车型 蔚来 ET5(2025 款) 小米 SU7 Ultra 动力 双电机四驱,360kW,4 秒破百 三电机四驱,495kW,2.78 秒破百 续航 75kWh/100kWh 电池,560-710km 101kWh 电池,830km 智能化 Banyan 系统 + 高通 8295 芯片,NOMI 语音助手 澎湃 OS + 英伟达 Orin 芯片,端到端智驾 补能方式 换电(3 分钟)+ 超充 超充 + 第三方充电网络
蔚来 ET5 在加速性能和换电便捷性上占优,小米 SU7 Ultra 则以更长续航和极致性价比吸引用户。
- 市场销量与挑战
- 蔚来:2025 年 3 月交付 1.5 万台(含乐道品牌),但蔚来品牌单月交付量 1.02 万台,落后于极氪、极狐等品牌。其困境源于多品牌战略分散资源,乐道和萤火虫子品牌未能打开大众市场。
- 小米:2025 年 3 月交付 2.9 万台,SU7 累计锁单 24.8 万辆,但近期因高速碰撞事故引发信任危机,短期销量可能受影响。
三、财务健康度与战略布局
- 财务表现对比
指标 蔚来(2024 年) 小米汽车(2024 年) 营收 657.3 亿元 328 亿元 净亏损 224 亿元 62 亿元 毛利率 9.9% 18.5% 现金储备 约 500 亿元 未单独披露(小米集团现金储备超 1000 亿元)
蔚来面临持续亏损压力,而小米汽车凭借集团资源和供应链优势,亏损收窄速度更快。
- 国际化与战略调整
- 蔚来:子品牌 “萤火虫” 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定位高端小型车,与小米的海外测试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
- 小米:通过小米之家渠道在海外进行小批量销售试验,计划 2025 年交付 30 万辆,目标增长率 122%,但需解决产能和品牌认知度问题。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技术趋势的影响
蔚来的换电模式与宁德时代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化,而小米的 AI 和生态整合能力可能重塑智能座舱体验。两者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蔚来 NAD vs 小米端到端智驾)将加速技术落地。
- 市场格局的演变
小鹏、零跑等新势力的崛起加剧竞争,蔚来需优化多品牌战略,小米则需提升供应链稳定性。行业洗牌下,具备技术壁垒和生态优势的企业将更具韧性。
- 用户需求的分化
年轻科技爱好者倾向小米的性价比与智能生态,高净值用户则看重蔚来的豪华服务与补能便利。这种分化将推动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总结
蔚来与小米代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种发展路径:蔚来以高端服务和换电技术构建护城河,小米则通过生态整合和性价比快速扩张。尽管面临各自挑战,两者的竞争与合作将持续推动行业创新,而消费者将受益于技术迭代和服务升级。未来,供应链管理、国际化布局和品牌信任度将成为决胜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