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表现:销量目标激进,竞争格局加剧
- 销量与产能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13.7 万辆,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但近期订单波动明显,第 15 周新增订单未破 1 万辆,反映市场对产品迭代的短期观望。
产能方面,北京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武汉工厂规划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能,当前双班生产模式下,单月交付能力已达 2.5 万辆。
- 产品矩阵与市场定位
小米汽车形成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
- SU7 系列:标准版(21.59 万元起)主打性价比,Max 版(34.99 万元)搭载激光雷达,Ultra 版(81.49 万元)以 1.98 秒零百加速冲击高端市场。
- YU7:中大型纯电 SUV(30 万 - 40 万元)计划年中上市,瞄准理想 L7、问界 M7 市场份额。
但 SU7 Ultra 面临高端市场竞争压力,5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年销量仅 18.7 万辆,小米需抢占 5.3% 份额才能达成 1 万辆目标。
- 行业对比与竞争压力
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比增长 47.1%,但头部效应显著:比亚迪单月销量 37.7 万辆,特斯拉 Model Y 降价至 26 万元,新势力中零跑、理想、小鹏位列前三,小米 SU7 仅排第五。传统合资品牌(如大众、丰田)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超 20%,小米通过 “技术平权” 策略加速替代。
二、技术布局:研发投入加码,智能化成核心战场
- 研发投入与成果
小米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四季度单季投入 73 亿元创历史新高。核心技术突破包括:
- 智能驾驶:全场景端到端智驾进入内测,计划年内实现 L3 级功能,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泊车场景。但用户实测显示,城市导航逻辑混乱,高速场景需谨慎依赖,硬件配置(低配版无激光雷达)与算法优化仍需提升。
- 三电系统: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自研电池管理系统使 SU7 Ultra 续航达成率超 90%。但电池混装策略(比亚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随机装配)引发安全争议,近期事故中电池来源不明导致责任界定困难。
- 生态整合与 AI 赋能
小米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智能座舱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连接,2025 年计划门店突破 2 万家,打造 “汽车 + 智能家居” 体验场景。AI 大模型方面,搭建万卡 GPU 集群,引入清华系专家张铎与 95 后 AI 天才罗福莉,强化自动驾驶算法研发。
三、供应链与产能:扩张与风险并存
- 产能规划
北京工厂二期(15 万辆年产能)与武汉工厂(2000 亩用地)建设加速,预计 2026 年总产能突破 100 万辆。但当前产能瓶颈导致 SU7 交付周期长达 34 周,新增订单波动可能加剧供应压力。
- 供应链管理
- 电池供应:采用比亚迪、宁德时代双供应商体系,但混装策略导致性能离散度(续航波动 8%、快充效率差异 12%),且标准版未搭载 “电芯倒置技术”,安全设计存在短板。
- 国际化合作:与海恒安租赁(国机集团子公司)达成出口协议,借力其 170 国渠道试水俄罗斯等市场,首批出口车型或为 SU7。
四、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
- 增长机遇
- 政策红利: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 2025 年突破 40%,以旧换新政策刺激需求。
- 全球化布局:计划 2027 年进军海外,SU7 Ultra 在巴塞罗那展会上获国际关注,欧洲市场以性能定位切入,东南亚侧重性价比车型。
- 生态协同:小米 AIoT 设备超 6.5 亿台,“人 - 车 - 家” 互联场景提升用户粘性,潜在换机用户达 1.2 亿。
- 核心挑战
- 盈利压力: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15 亿元,单车亏损 4.5 万元,需年销 25-30 万辆才能盈亏平衡。
- 品牌信任:近期 SU7 碰撞爆燃事故暴露电池混装风险,智能驾驶体验与宣传存在落差,需通过 OTA 升级与质量管控重塑口碑。
- 竞争壁垒: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小米需在智能生态与性价比之间找到平衡点。
总结
小米汽车板块凭借激进的销量目标、技术投入与生态整合,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产能瓶颈、盈利压力、供应链风险及智能驾驶技术短板,仍是其 2025 年破局的关键。若能在质量管控、全球化布局与生态协同上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复制手机领域的 “鲶鱼效应”,但需警惕行业洗牌加速带来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