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牌名称与标识的演变
- 初期阶段(2024 年前):
小米汽车因早期借用北汽资质生产,车标曾标注为 “北京小米”(如小米 SU7 工程样车),遵循合资车命名惯例。但随着 2024 年 7 月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工信部公告中明确将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商标统一为 “小米牌”,尾部标识同步更改为 “小米”。 - 品牌独立与高端化:
2024 年推出的小米 SU7 Ultra 车型采用 24K 纯金镀制车标,结合碳纤维材质,强化了品牌的高端定位。这一设计不仅体现科技美学,也象征小米汽车从 “代工生产” 到 “自主制造” 的转型。
二、品牌定位与核心战略
- 中高端市场突围:
小米汽车以 “科技平权” 为核心理念,主打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区间的智能电动车,例如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起)和 YU7(预计 22.98 万 - 24.59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Y 等竞品。通过 “高配低价” 策略(如标配 800V 高压平台、Orin-X 智驾芯片),小米试图在性价比与高端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 生态整合优势:
小米汽车深度融合米家 IoT 生态,支持手机、智能家居与车机系统的无缝联动。例如,用户可通过车载语音控制家中空调,或在车内提前开启扫地机器人。这种 “人 - 车 - 家” 的闭环体验,成为区别于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 技术驱动的产品力:
- 智能驾驶:搭载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高速自动变道等功能,传感器配置包括激光雷达、Orin-X 芯片等。
- 性能与续航:SU7 Max 版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0-100km/h 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00km,充电 15 分钟可补充 510km 续航。
- 设计语言:采用流线型轿跑造型(如 SU7 风阻系数 0.195cd)、Nappa 真皮内饰等,兼顾科技感与豪华感。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群体
- 销量与口碑:
截至 2025 年 2 月,小米 SU7 上市累计 11 个月,交付量超 32 万辆,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破 2 万辆。其高性价比、生态互联和澎湃动力成为用户选择的主要原因。 - 目标用户画像:
- 年轻家庭:30-35 岁、注重实用性与科技体验的群体,SU7 的 3000mm 轴距和长续航满足家庭出行需求。
- 科技爱好者:追求高阶自动驾驶(如城市领航辅助)、小米生态联动的 “极客” 用户。
- 性价比敏感型:预算有限但希望拥有高端配置的消费者,例如 SU7 标准版以 21.59 万元提供 L2 + 级智驾功能。
四、未来规划与挑战
- 产品线扩展: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更多车型,包括 SUV、MPV 等,覆盖 15 万 - 50 万元价格区间,同时加速海外市场布局。 - 供应链与产能:
北京亦庄自建工厂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小米需优化电池、芯片供应链以应对原材料波动。 - 品牌信任度提升:
作为跨界车企,小米需通过长期质保(如 SU7 提供 8 年 / 16 万公里电池保修)、实测数据(如 10 万公里路测)等,消除用户对 “新势力” 安全性的疑虑。
总结
小米汽车以 “小米” 品牌为核心,通过技术整合、生态协同和精准定价,在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快速崛起。其品牌定位既延续了小米的 “性价比” 基因,又通过高端化产品(如 SU7 Ultra)和全球化布局,向 “智能出行生态引领者” 迈进。未来,小米能否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行业持续突破,将取决于其技术迭代速度、供应链稳定性及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