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招聘策略:高薪资与灵活用工并行
- 普工招聘
为满足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小米汽车正以 "高薪资 + 灵活用工" 模式加速扩编。普通工人综合月薪可达 8000-10000 元,包含底薪(约 4500 元)、绩效奖金(1500-3000 元)、餐补(520 元)、夜班津贴(260 元)及加班费(工作日 1.5 倍、周末 2 倍、法定假日 3 倍)。部分岗位提供周预支工资 500-800 元,甚至允许日结(275-300 元 / 天)。招聘门槛宽松,不设学历与经验限制,面试通过后当天可安排住宿,食堂提供免费三餐。
- 技术岗位
智能制造相关岗位(如机器人运维、AI 质检)则要求具备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控制等专业背景,部分岗位需持有低压电工证等特种作业资格。2025 届校园招聘覆盖全国 53 个城市,提供销售、交付、服务等 60 + 岗位,校招生起薪约 8000-13000 元 / 月,包含五险一金、年终奖及股票期权。
二、工作条件:高强度与高自动化并存
- 生产压力
为应对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交付周期已达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工人实行两班倒,每日工作 10-11 小时,每周仅休 1 天。二期工厂建设期间,工人需参与夜间施工,每日工作时长增至 12 小时。
- 自动化程度
工厂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车身车间配备 400 + 台机器人,实现钢铝混合车身 100% 全自动组装,装配精度达 ±0.5mm。电池车间采用激光焊接实时检测,确保 "零缺陷交付";涂装车间使用七轴喷涂机器人,漆面精度达微米级。工人主要负责设备巡检、异常处理及 AI 质检系统操作,传统流水线作业占比不足 10%。
- 工作环境
车间恒温恒湿,配备防尘服、防噪耳塞等劳保用品,但部分岗位(如压铸车间)仍需面对高温(40℃以上)和金属粉尘。2024 年新增工厂医务室,提供日常问诊与应急保障服务。
三、薪资福利:行业领先但争议并存
- 薪资水平
普通工人年收入约 10-12 万元(含 13 薪年终奖),显著高于传统车企(如比亚迪普工年收入约 7-8 万元)。班组长月薪 10000-15000 元,享受早九晚六、不加班的管理岗待遇。技术岗位(如 AI 质检工程师)年薪可达 20-30 万元,部分核心岗位提供股权激励。
- 福利保障
转正后缴纳五险一金,高温补贴 300 元 / 月,提供免费住宿(4-6 人间,独立卫浴)及通勤班车。2024 年新增补充医疗保险,覆盖重大疾病与子女教育补贴。但部分员工吐槽年终奖偏低(平均 0.5-0.8 个月工资),且加班文化浓厚。
四、技能适配:从传统蓝领到智能工匠
- 培训体系
新员工需接受 1-2 周入职培训,内容涵盖安全生产、设备操作及 AI 质检系统使用。与高校合作开设 "小米汽车班",定向培养智能制造人才,课程包括大压铸技术、CTB 电池工艺等。内部设立 "工匠学院",提供机器人运维、数据分析等进阶培训,考核通过可晋升为高级技工。
- 职业发展
晋升路径清晰:普工→初级技工→高级技工→工程师,技术岗位晋升周期约 2-3 年。2025 年启动 "智能工匠计划",选拔优秀工人参与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研发,表现突出者可获技术入股资格。
五、未来挑战与机遇
- 产能扩张
北京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将新增 5000 + 岗位。武汉工厂同步建设,规划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年产能。大规模招聘可能导致管理压力,需平衡产能与工人权益。
- 技术迭代
小米正研发全栈自研的 "澎湃 OS 汽车版",计划 2026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量产。工人需掌握车路协同系统、激光雷达标定等新技术,现有培训体系需加速升级。
- 行业竞争
新能源汽车行业平均薪资年增幅达 15%,蔚来、理想等车企以 "薪资 + 股权" 组合争夺人才。小米需通过 "技术入股"" 终身学习津贴 " 等创新机制保持吸引力。
总结
小米汽车工人正经历从 "制造执行者" 到 "智能创造者" 的转型,高薪资与高强度并存,技术红利与职业挑战交织。随着工厂自动化深化与产能扩张,工人需持续提升数字技能,而企业则需在效率与人文关怀间寻求平衡,方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构建可持续的人才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