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销量目标与产能布局
小米汽车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5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这一调整基于产能爬坡的显著进展:北京亦庄工厂双班生产模式已稳定,单月交付量突破 2.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新增 15 万辆年产能,武汉工厂也在规划中,目标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目前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已拉长至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显示市场需求强劲。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 SU7 系列持续领跑:
作为主力车型,SU7 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69 辆,位列纯电动车销量第五。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 性能参数: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支持 5.2C 超充(10%-80% 充电仅需 12 分钟)。
- 智能驾驶:全系标配高速领航、一键代客泊车,Max 版搭载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算力达 11.45EFLOPS,支持无图城市领航。
- 生态协同:车机与小米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连接,支持语音控制 200 + 米家设备,形成 “人车家全生态”。
- SU7 Ultra 冲击高端:
2025 年 2 月上市的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价,搭载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配备碳陶瓷制动盘(100-0km/h 刹停距离 30.8 米)和纽北调校底盘,直指特斯拉 Model S Plaid、保时捷 Taycan 等百万级豪车市场。其碳纤维车身套件、21 英寸运动轮毂等配置,进一步强化性能标签。
- YU7 SUV 补位市场:
首款 SUV 车型 YU7 将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其设计延续 SU7 家族风格,配备电子按键开门、碳纤维方向盘和零重力座椅,目标覆盖 3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与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唐 EV 等竞争。
三、技术投入与生态构建
- 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四季度单季投入 73 亿元,重点布局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 AI 大模型。自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全球量产最高),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充电效率较特斯拉超充快 15%。
- AI 与生态协同:
小米搭建万卡 GPU 集群训练 AI 大模型,引入 95 后天才罗福莉强化自动驾驶算法,VLM 视觉语言模型提升复杂场景识别能力,支持语音交互与 AR 导航。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 - 车机 - 家居无缝联动,用户可远程控制家中设备,车内健康监测数据反哺小米生态。
四、市场策略与挑战
- 渠道扩张:
小米计划 2025 年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通过 “面积升级 + 生态融合” 策略,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一站式体验场景。截至 2025 年 3 月,已在 65 城设立 235 家门店,覆盖 75 城。
- 价格战与成本控制:
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较特斯拉 Model 3 低约 3 万元,通过供应链整合(国产化率 90%)和规模效应,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行业平均水平。但 2024 年汽车业务仍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 4.5 万元,需依赖集团现金流支撑长期投入。
- 竞争压力:
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的价格下探,小米通过 “高配半价” 策略巩固市场份额。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YU7 则以 30 万 - 40 万元区间切入传统豪华品牌市场,与奔驰 GLC、宝马 X3 等形成直接竞争。
五、全球化布局
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为出海元年,2025 年启动海外测试,如德国纽北赛道测试 SU7 高性能版,并与蔚来合作充电网络,14,000 + 蔚来充电桩接入小米地图。东南亚市场方面,泰国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目标 45%。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 “生存战” 转向 “规模战” 的关键年,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 SU7 系列巩固中端市场,SU7 Ultra 和 YU7 突破高端,依托生态协同与技术迭代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尽管面临产能瓶颈和持续亏损压力,但小米以 “卷死合资” 的决心和 300 亿研发投入,正加速改写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规则。正如雷军所言:“智能电动汽车的终局是生态之战,而小米已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