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突破:从赛道到量产的性能下放
小米 SU7 Ultra 的技术架构堪称 “量产车中的赛车”,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三电机系统
搭载双 V8s(单电机 578 马力)+ V6s(单电机 392 马力)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输出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超过 350km/h。这套系统采用自研扭矩矢量控制算法,可实时分配动力至四个车轮,提升弯道稳定性。
- 赛道级电池技术
全球首发宁德时代麒麟 II 代电池包,专为赛道设计的高功率版本支持 5.2C 充电倍率,11 分钟即可完成 10%-80% 快充。电池包在 20% 电量时仍能输出 800kW 放电功率,确保赛道长距离驾驶时的持续动力。
- 空气动力学设计
全车采用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套件,包括固定式大尾翼、U 形风刀、扩散器等,在 350km/h 时速下可产生 2145kg 下压力(原型车),量产版下压力为 285kg,显著提升高速过弯稳定性。
- 制动与悬挂系统
标配碳陶刹车盘(前六后四活塞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仅 25 米;可选装倍适登 EVO T1 绞牙减振器,支持赛道级阻尼调节。
二、赛道表现:屠榜四大赛道的 “量产车之王”
小米 SU7 Ultra 自 2025 年 2 月启动全国赛道挑战以来,已创下多项纪录:
赛道名称 | 圈速成绩 | 对比车型 / 历史纪录 |
---|---|---|
上海国际赛车场 | 2 分 09 秒 944 | 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 分 11 秒 28,湿地) |
珠海国际赛车场 | 1 分 37 秒 758 | 极氪 001 FR(1 分 42 秒 99) |
株洲国际赛车场 | 1 分 41 秒 806 | 现代 TCR 赛车(约 1 分 45 秒) |
成都天府国际赛道 | 1 分 26 秒 741 | 宝马 M4(1 分 30 秒 109) |
其圈速表现已接近或超越部分 GT3 赛车(如保时捷 911 GT3 Cup 圈速约 1 分 40 秒),甚至在株洲赛道击败职业 TCR 赛车。此外,原型车在纽北赛道跑出 6 分 46 秒 874 的成绩,成为全球最速四门量产车。
三、用户生态:从产品到文化的深度绑定
小米通过 “Ultra Club” 构建赛道用户生态,提供从赛前到赛后的全流程服务:
- 赛道整备服务
包括免费上门检查、高性能制动液更换、半热熔轮胎升级等,覆盖北京、上海、珠海等 18 个城市。
- 用户培训计划
雷军宣布 2025 年培养 1000 名赛车手,要求销售门店产品专家持有国家 B 级赛照,通过模拟器训练和赛道日活动提升用户驾驶技能。
- 技术反哺
赛道数据直接用于智能驾驶算法优化,例如端到端智驾系统通过赛道场景学习,提升弯道轨迹预测精度。
四、未来战略:从量产车到赛事的野心
小米在赛车领域的布局可概括为 “三步走”:
- 量产车性能标杆
以 SU7 Ultra 为起点,通过赛道成绩建立技术口碑,吸引 BBA 换购用户(占比 80%-90%)。
- 赛事参与
计划成立 “小米赛车(Xiaomi Motorsport)” 子品牌,开发纯电方程式赛车或氢能混动原型车,参与 FIA 认证赛事(如电动方程式)。
- 技术普惠
将赛道技术下放至民用车型,例如 SU7 Ultra 的碳陶刹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已成为小米汽车高端车型的标配。
五、争议与挑战
尽管小米 SU7 Ultra 表现惊艳,仍面临以下争议:
- 刹车片耐用性
在极限赛道驾驶中,刹车片磨损较快(如上海天马赛道 5 圈后前刹车片磨尽),需依赖赛道整备服务更换。
- 品牌认知
部分用户认为其 “性价比” 标签与高端性能车定位存在冲突,需通过赛事参与和文化输出重塑品牌形象。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SU7 Ultra 证明了 “量产车也能跑赛道” 的可能性,其技术路径和用户生态策略正在改写汽车行业规则。未来,若能在赛事参与和技术普惠上持续突破,小米有望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 “性能平权” 的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