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性能的正面交锋
小米 SU7 Ultra 自 2025 年上市以来,以2 分 9 秒 944 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保持的纪录,成为该赛道最快量产车。这一成绩引发行业震动,保时捷官方微博罕见转发并祝贺:“点赞中国制造,致敬挑战者”。雷军在发布会上坦言,保时捷的回应他读了十遍以上,称 “能和保时捷竞技是小米的幸运”。
从技术参数看,小米 SU7 Ultra 的三电机 1140kW(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等数据全面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670 马力、2.8 秒、260km/h)。在慕尼黑测试中,SU7 Ultra 甚至比 Taycan Turbo 快出 2.3 秒,展现出中国电动车在性能领域的突破。
不过,雷军强调 “保时捷仍是学习的标杆”,双方的竞争更多是技术路线的差异化:保时捷坚持传统豪华品牌的机械调校,而小米通过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和智能驾驶系统实现弯道超车。
二、设计争议与行业讨论
- “保时米” 的标签
小米 SU7 的溜背造型与保时捷 Taycan 高度相似,被网友戏称为 “平民保时米”。上汽高管俞经民曾公开批评其 “抄袭不要脸”,但保时捷中国区总裁柯时迈回应称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法律层面也未构成侵权 —— 保时捷 Taycan 的外观专利设计要点集中于蛙眼大灯和贯穿尾灯,而小米 SU7 的前脸和内饰设计更接近宝马 i4。
- 设计团队的国际化背景
小米汽车设计总监李田原曾主导宝马 iX3 设计,外饰负责人仇臻参与过奔驰 Vision EQXX(风阻系数 0.17)研发。这些顶尖人才的加入,使得 SU7 在风阻系数 0.195、车身比例等核心指标上达到国际水准,而非简单模仿。
- 第三方改装的 “保时化”
部分车主通过改色膜(如保时捷原厂 “GT 银”)、锻造轮毂等改装,将 SU7 打造成 “保时捷平替”。这类行为更多是市场自发选择,与官方设计无关。
三、市场竞争与战略布局
- 价格屠刀与生态优势
小米 SU7 Ultra 国内定价 52.99 万元,欧洲预估 7 万欧元(约 53 万元),仅为保时捷 Taycan Turbo(184 万元)的 1/3。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小米生态的深度整合—— 通过小米 15 Ultra 手机可实现车辆预热、智能家居控制等功能,而保时捷 Taycan 的智能座舱仍停留在 L2 级辅助驾驶。
- 欧洲市场的贴身肉搏
小米在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与保时捷研发基地仅一街之隔。该中心已吸纳前法拉利 F1 空气动力学专家、宝马资深工程师,计划 2026 年实现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40%。雷军甚至放话:“虽然纽北超过保时捷很难,但我们愿意全力以赴”,暗示将在全球最严苛赛道发起挑战。
- 传统豪车的危机感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 2024 年同比下滑 25%,部分经销商推出 “买保时捷送小米 SU7” 的促销。这种 “以价换量” 策略折射出传统品牌的焦虑 —— 小米 SU7 的智能化体验和性价比正在动摇保时捷 “花小钱装大 X” 的核心卖点。
四、行业意义与未来展望
- 中国制造的标杆意义
小米 SU7 的崛起被视为 “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到引领” 的缩影。其智能座舱系统 AliveSystem 已与某德系豪华品牌洽谈技术授权,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向欧洲反向输出核心技术。
- 生态竞争的新战场
小米与保时捷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延伸至出行生态。小米计划通过 “阿尔卑斯山赛道定制版” 等本土化车型打动欧洲用户,而保时捷则加速电动化转型,将 Taycan 改款周期从 5 年压缩至 3 年。
- 消费者的选择自由
对于普通用户,小米 SU7 提供了 “性能平替” 的选项;对于豪华车爱好者,保时捷的品牌溢价和机械素质仍是不可替代的。这种差异化竞争最终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让消费者受益。
总结
小米汽车与保时捷的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的典型案例。小米通过技术突破和生态整合挑战传统豪车的权威,而保时捷则以开放姿态回应竞争,双方在赛道、设计、市场等维度的交锋,本质上是中国智造与德国工业的对话。未来,随着小米欧洲战略的推进,这场较量或将升级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