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业共识:“汽车界的小米” 三大标准
- 极致性价比
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提供主流配置,例如零跑 C16 以 18 万元顶配价格对标理想 L8(35 万元起),通过自研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部件降低成本。
数据支撑:零跑自研零部件占整车成本 60%,C11 纯电版比同配置竞品低 15%-20%。
- 互联网生态整合
打破传统车企的硬件思维,构建 “车 - 家 - 手机” 无缝互联。例如小米汽车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应用流转到车机、UWB 数字钥匙无感解锁,甚至支持苹果 Siri 语音控车。
典型案例:小米 AIoT 平台连接超 9 亿设备,汽车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 用户共创与快速迭代
借鉴小米社区模式,通过用户反馈优化产品。例如零跑 C10 上市前邀请千名用户参与功能投票,小米 SU7 通过 OTA 每月推送智驾升级。
二、典型代表:零跑与小米的 “双极” 格局
(一)零跑:全域自研的 “价格屠夫”
- 核心策略:聚焦 10-20 万元家庭用户市场,以 “半价理想” 定位截流高端品牌潜在客群。例如 C16 六座 SUV 以 18 万元顶配价格提供激光雷达、高通双芯片,配置与理想 L8 相当但价格腰斩。
- 技术护城河:
- 全域自研三电系统(电机、电池、电控),成本比采购降低 30%。
- 激光雷达量产成本压缩至行业 1/3,11 万元级车型 B10 标配激光雷达。
- 市场表现:2025 年 3 月销量 3.7 万辆,登顶新势力销冠,C 系列车型占比超 80%。
(二)小米汽车:生态跨界的 “鲶鱼效应”
- 差异化优势:
- 生态协同:手机与汽车无缝联动,例如小米 14 Pro 可作为车钥匙,手机相册照片自动同步到车机屏幕。
- 技术投入:2023 年研发投入 191 亿元,自研泰坦合金(强度超航天材料)、91% 自动化工厂(76 秒下线一台车)。
- 市场定位:SU7 以 23.45 万元均价切入中高端市场,首年交付 13.7 万辆,超越 “蔚小理” 同期表现。
- 未来规划:2025 年推出 10 万元级 “红米汽车”,复制手机市场 “高端突围 + 下沉走量” 策略。
三、行业影响:从价格战到生态战
- 倒逼传统车企转型
零跑 C10 上市后,比亚迪宋 PLUS EV 降价 2 万元应对;小米 SU7 推动特斯拉 Model 3 加速升级 4680 电池技术。 - 重构竞争维度
智能驾驶成为新战场:零跑计划 2025 年下半年推送城区 NOA,小米 SU7 Max 搭载 Orin 芯片 + 激光雷达,智驾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 1 个月。 - 供应链革命
小米自研 9100T 碳化硅电机,成本比英飞凌方案低 25%;零跑与一汽合作开发全球车型,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 80%。
四、挑战与风险
- 盈利困局
零跑 2024 年单车亏损 6 万元,小米 SU7 毛利率 15.4%,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特斯拉 25%)。 - 技术瓶颈
零跑智驾算法落后华为、小鹏 6-12 个月;小米汽车供应链复杂度超手机 100 倍,芯片供应受国际局势影响。 - 品牌认知
零跑被质疑 “低价低质”,第三方平台投诉量同比增长 120%;小米汽车需摆脱 “手机厂商跨界造车” 标签。
五、未来展望:谁能成为真正的 “汽车界小米”?
- 零跑:若能在 2025 年实现城区 NOA 落地并提升品控,有望在 10-20 万元市场建立壁垒。
- 小米:需在 3-5 年内将销量提升至百万级,才能摊薄研发成本,实现 “硬件 + 软件 + 生态” 盈利闭环。
- 行业趋势:智能化(L3 级自动驾驶)、生态化(车家互联)、全球化(东南亚市场)将成为决胜关键,最终可能诞生 2-3 家兼具规模与技术的 “汽车界小米”。
结语
“汽车界的小米” 并非简单复制价格策略,而是通过技术自研、生态整合、用户共创重构行业规则。零跑与小米分别代表了 “垂直深耕” 与 “跨界破局” 两种路径,前者在细分市场建立性价比壁垒,后者以生态协同改写竞争逻辑。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从 “制造大国” 向 “科技强国” 的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