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能扩张加速,武汉工厂成战略支点
小米汽车武汉工厂航拍图近日曝光,总规划用地达 2000 亩,面积为邻近小鹏汽车工厂的三倍。该工厂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预计 2026 年建成后将成为小米汽车产能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实现 100 万辆年产能目标。与此同时,北京二期工厂建设进展顺利,部分地基已于 2024 年 9 月完成,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与一期工厂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小米汽车生产交付处于满负荷状态,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月均产能 2.2 万台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应对产能压力,小米近期完成管理层调整,两位副总裁于立国与黄振宇的职责向制造端倾斜,强化生产体系专业化能力。
二、新车型密集亮相,SU7 Ultra 与 YU7 引领产品矩阵
- SU7 Ultra:赛道性能标杆
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车型,SU7 Ultra 预售价 81.49 万元,搭载 “前 1 后 2” 三电机系统,总功率达 1138kW(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创下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四门量产车圈速纪录。该车配备 93.7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CLTC 续航 630km。此外,碳纤维车顶、碳陶瓷制动盘、倍耐力 P ZERO 高性能轮胎等配置,进一步强化了其赛道属性。目前实车已到店,预计 3 月正式上市。
- YU7:中大型 SUV 开启多品类布局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 中文命名为 “小米御 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该车延续 SU7 的设计语言,长宽高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搭载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驾功能。动力方面提供单双电机版本,电池容量 96.3kWh(磷酸铁锂)和 101.7kWh(三元锂),CLTC 续航最高 820km。市场分析认为,其起售价可能下探至 22.59 万元,以应对问界 M5 Ultra、小鹏 G6 等竞品的价格竞争。
三、技术突破与供应链挑战并存
- 核心技术布局
小米汽车在智能底盘领域取得进展,正在研发四电机驱动系统,综合功率达 1511kW,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泊车等功能;同时开发全主动悬架系统,响应速度为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 140mm 升降行程和 44400N 升举力。此外,48V 线控转向与线控刹车技术也在预研中,未来将提升车辆操控精度与能效。
- 供应链风险与争议
小米 SU7 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电池供应商体系,标准版随机混装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高配版固定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这一策略虽分散了供应风险,但被指存在技术兼容性问题,例如不同电池的热管理需求差异可能影响性能稳定性。近期安徽高速事故中,电池供应商身份未明,进一步凸显品控追溯难题。
四、市场竞争与舆论挑战
- 销量与竞品动态
小米 SU7 2024 年累计交付超 13.5 万辆,2025 年第 8-10 周新势力销量排名前三,周均订单保持高位。但近期订单出现短期波动,第 15 周新增订单未达 1 万辆,主要受比亚迪汉 L 上市冲击。汉 L 凭借千伏架构、云辇 - C 智能阻尼系统等技术优势,叠加产能与渠道优势,对小米 SU7 形成直接竞争。
- 舆论争议与品牌应对
小米汽车近期陷入多起安全事故舆论风波,包括安徽高速碰撞致 3 人死亡、湛江碰撞后起火等事件,引发公众对智驾系统可靠性与电池安全的质疑。部分事故被指与营销话术模糊辅助驾驶边界有关,例如 SU7 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但宣传中强调 “零接管”“车位到车位” 功能,导致用户预期与实际体验错位。此外,行业 “黑公关” 现象加剧了舆论撕裂,小米需通过技术透明化与品牌韧性建设化解信任危机。
五、未来战略展望
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推出三款新车,除 SU7 Ultra 与 YU7 外,还将发布首款增程 SUV “昆仑”,定位中大型市场,起售价或下探至 15 万元,进一步扩大用户覆盖。长期来看,小米正构建 “超级工厂矩阵”,通过武汉、北京等生产基地的协同,目标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同时深化与宁德时代、博世等供应商的合作,提升核心技术自研能力。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在产能爬坡、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上展现出强劲势头,但供应链管理、舆论风险与市场竞争仍是其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