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场定位:子品牌「红米汽车」的战略意义
小米 SU7 系列(21.59 万起)已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2025 年 Q1 交付量突破 2 万辆 / 月。但 10 万级市场(占新能源总销量 52%)才是真正的「销量粮仓」。小米的解法是复刻手机市场的双品牌策略:
- 主品牌小米汽车:锚定 20 万 + 市场,通过 SU7 Ultra(52.99 万)树立技术标杆,吸引 BBA 用户(占比 43%)。
- 子品牌红米汽车:专攻 10-15 万区间,目标 2026 年推出首款车型,预计年销量目标 50 万辆。这一策略既能避免主品牌「高端化」形象受损,又能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成本。
二、技术路径:成本压缩与生态反哺的双重博弈
在 10 万级市场实现「高端配置下放」,小米需破解三大技术难题:
- 智能驾驶成本腰斩:
- SU7 Max 的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方案成本约 2.8 万元,而红米汽车需压至 5000 元以内。
- 技术突破口:
- 算法优化:L2 + 智驾系统算力需求降低 60%,依赖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提升感知效率。
- 硬件替代:用 4D 毫米波雷达替代激光雷达,成本从 8000 元降至 2000 元。
- 电池成本极限控制:
- 采用宁德时代 2026 年量产的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30%,成本降低 15%。
- 电池包设计:CTB 一体化技术减少零部件数量,同时支持 800V 高压平台以兼容小米超充网络。
- 生态反哺硬件亏损:
- 购车赠送价值万元的 IoT 设备(如小米智能家居套装),通过硬件薄利 + 生态服务盈利模式平衡成本。
- 车载系统深度整合澎湃 OS,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无缝互联,提升用户粘性。
三、时间节点:2026 年 Q3 的「价格核弹」
根据供应链消息,红米汽车首款车型可能具备以下特性:
- 核心配置:
- 续航:550km(CTB 电池)
- 智驾:标配城市 NOA(需算法优化实现算力需求降低 60%)
- 生态:小米澎湃 OS + 米家设备全场景控制
- 价格策略:
- 参考小米手机「1999 元震撼价」的营销策略,红米汽车起售价可能定在9.98 万元,通过「价格跳水」效应快速抢占市场。
- 产能准备:
- 小米二期工厂 2025 年中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为 2026 年放量奠定基础。
四、竞争挑战:比亚迪与五菱的「双重围剿」
- 比亚迪的「技术壁垒」:
- 刀片电池成本比小米的三元锂电池低 20%,且已实现 L2 智驾全系标配。
- 应对策略:小米需通过生态整合(如车家互联)构建差异化优势。
- 五菱的「成本杀手」模式:
- 宏光 MINI EV 的零件成本比小米电池组还低,且通过「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的爆款策略快速迭代。
- 应对策略:红米汽车需在智能化(如语音交互、OTA 升级)上建立代差。
五、用户决策建议
- 持币观望者:若预算在 10 万左右,可关注 2026 年 Q3 红米汽车发布,其可能成为首款「10 万级标配城市 NOA」的车型。
- 急购需求者:当前 10 万级市场可优先考虑比亚迪海鸥(续航 405km,支持快充)或五菱星光 PHEV(综合续航 1100km,7.98 万起)。
总结
小米十万元汽车的核心逻辑是 **「技术降维 + 生态升维」**:通过子品牌规避主品牌调性风险,借助供应链成熟和技术下放实现成本压缩,最终以「10 万级高端体验」重塑市场格局。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小米汽车的销量目标,更将倒逼整个行业重新定义「汽车的真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