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SU7 Ultra:重新定义纯电性能标杆
作为小米汽车 2025 年推出的战略级产品,SU7 Ultra 以 “地表最强四门轿跑” 为定位,在动力、智能、设计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 性能核爆级参数
- 三电机四驱系统:由两台 V8s 电机(后驱)和一台 V6s 电机(前驱)组成,综合最大功率 1548 马力,峰值扭矩 1770N・m,0-100km/h 加速仅需1.98 秒,0-200km/h 加速 5.86 秒,最高时速达 350km/h,刷新上海国际赛车场量产车圈速纪录(2 分 09 秒 944)。
- 赛道级底盘调校: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Akebono 六活塞卡钳、主动式尾翼及扩散器,100-0km/h 制动距离仅 30.8 米,操控极限媲美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 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搭载 93.7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480kW),充电 5 分钟补能 220km,CLTC 续航 630km,电耗低至 16.5kWh/100km。
- 智能化全场景覆盖
- 澎湃 OS 车机系统: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支持跨端拖拽、AI 语音助手(接入小米自研大模型 MiLM-6B),可联动小米生态链 5000 + 设备,实现车内控制智能家居、预约充电桩等功能。
- 智驾系统争议:尽管搭载 2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128 线激光雷达等硬件,但官方明确其为 L2 级辅助驾驶(NOA 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此前因宣传话术引发用户对 “高阶智驾” 的认知偏差,导致事故责任争议。
- 设计与配置
- 空气动力学优化: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车身采用碳纤维材质(21 处可选),整车减重 150kg,兼顾轻量化与强度。
- 豪华内饰:标配 Nappa 真皮座椅、25 扬声器杜比全景声系统,可选装 24K 金碳纤维车标、U 型风刀等赛道套件,个性化选装包超 10 万元。
二、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与定价策略
- 标准版 52.99 万,纽北限量版 81.49 万:相比预售价直降 28.5 万,上市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单月销量突破 5000 辆,占小米汽车总销量的 25%-30%。
- 用户画像:50% 来自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置换,女性用户占比 20%,年轻化、高收入群体为主。
- 口碑两极分化
- 好评焦点:加速性能、充电效率、车家互联生态、性价比(对比同价位保时捷、特斯拉)。
- 争议点:L2 级智驾功能与宣传落差、售后服务响应速度、部分车主反馈续航虚标(实际高速续航约 500km)。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对传统豪华品牌的冲击
- 以 50 万级价格提供百万级性能,直接挤压宝马 i7、奔驰 EQS 等车型市场份额。雷军称 “目标用户中 50% 来自 BBA”,且 SU7 Ultra 订单中 BBA 车主占比超 40%。
- 生态协同效应
- 依托小米 2.3 亿 MIUI 月活用户,47% 的 SU7 车主同步购买小米智能家居,32% 激活车家互联功能,形成 “手机 - 汽车 - 家居” 无缝体验,传统车企难以复制。
- 未来挑战
- 产能瓶颈:二期工厂 2026 年投产,当前产能限制导致交付周期长达 6-7 个月。
- 智驾技术迭代:需加速 L3 级自动驾驶研发,缩小与华为 ADS 2.0、特斯拉 FSD 的差距。
- 品牌溢价:高端化进程中需提升售后服务质量,避免陷入 “性价比陷阱”。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以 “性能 + 生态” 双轮驱动,重新定义了 50 万级纯电市场的竞争规则。其 1.98 秒加速、车家互联生态等亮点吸引了大量关注,但智驾功能的宣传争议与产能问题仍是短板。若能在技术迭代与用户体验上持续突破,小米有望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又一改变行业格局的跨界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