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突破与市场表现
小米 SU7 以 **“性能、科技、豪华”** 为核心卖点,标准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 公里,Max 版采用三元锂电池,零百加速 2.78 秒,顶配 Ultra 版更以 1.98 秒的加速成绩和 350km/h 的极速重新定义高性能电动车标准。其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小米澎湃 OS 全生态互联,用户可通过手机无缝控制车辆,苹果用户占比超 50%。
市场反馈方面,小米 SU7 上市 11 个月累计销售超 32 万辆,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破 2 万台,在 20 万以上纯电轿车市场份额超过特斯拉 Model 3。高端车型 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起,上市 3 天订单超 1.9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销售目标,吸引了大量豪华车用户换购(占比超 50%)。
二、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小米汽车工厂位于北京经开区,一期工厂已实现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工艺 100% 自动化,700 余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二期工厂紧邻一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建成后将采用 “黑灯工厂” 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供应链方面,小米与宁德时代、博世等企业深度合作,电池包通过极端工况测试,即便电芯变形量达 14.3mm(行业最严苛测试标准的 2.6 倍)仍未发生热蔓延。
三、挑战与应对
尽管小米汽车快速崛起,仍面临安全争议与产能压力。2025 年 3 月的高速碰撞事故导致 3 人死亡,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质疑。小米回应称事故系驾驶员接管后操作不当所致,NOA 系统已按行业标准提示障碍物并减速,但未识别施工路障。事件导致小米股价短期内下跌 25%,但 3 月交付量仍达 2.9 万台,显示市场信心未受根本性动摇。
为缓解产能瓶颈,小米加速推进二期工厂建设,并优化订单管理。目前 SU7 Pro 订单排期已至 2026 年,用户锁单后需等待 36-43 周。同时,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 SUV,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预计 6-7 月上市,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成功被《纽约时报》评价为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的集中体现”,其三年造车速度远超苹果等科技巨头,依托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和北汽的代工资源,快速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跨越。未来,小米将通过 “硬件 + 软件 + 生态” 模式,强化用户粘性,例如为创始版车主提供终身免费智驾功能。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 YU7 上市,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冲击 35 万辆交付目标,进一步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