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产资质:从 “代工” 到独立准入的突破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 7 月通过工信部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成为国内少数通过 “代工模式” 转正的车企。此前,小米 SU7 首批车型借用北汽越野资质完成申报,但生产仍由自建工厂(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负责。这一资质的获取需满足 “双资质” 要求:
- 发改委备案:需通过地方发改委对产能利用率、股东资质等的严格审核。小米通过 “设计研发企业” 路径,在交付第三个月(2024 年 10 月)销量突破 3 万辆,满足 “两年内累计销售 3 万辆纯电动车” 的条件。
- 工信部准入:审查企业技术能力(如自研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生产一致性及售后服务体系。小米凭借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泰坦合金材料等创新,符合 “新技术豁免” 条款。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 2025 年 3 月提出加快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未来可能收紧代工模式,小米的资质获取路径或成 “绝唱”。
二、车型备案与市场动态:YU7 的 “逾期” 与 SU7 的热销
- 小米 SU7:作为首款车型,SU7 于 2023 年 9 月发布,2024 年 1 月上市,2024 年累计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 7.56 万辆,完成年度目标(35 万辆)的 21.61%。其备案信息显示,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机由苏州汇川提供,符合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要求。
- 小米 YU7:第二款车型 YU7 于 2024 年 8 月通过工信部申报,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因供应链或测试调整,可能推迟至 8 月。备案信息显示,其搭载弗迪磷酸铁锂电池,续航最高 820 公里,双电机总功率 508kW,定位中型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
三、政策支持:补贴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
- 新能源补贴:小米 SU7 享受国家及地方补贴,2025 年标准版补贴后售价低至 17.83 万元,Pro 版和 Max 版分别降至 20.59 万元和 25.55 万元。此外,报废旧车置换可叠加最高 4 万元补贴,覆盖全国 200 余城。
- 技术创新激励:工信部 2025 年提出加快动力电池、车用芯片等关键技术研发,并推进 L3 级自动驾驶准入试点。小米 SU7 搭载的自研 “摩德纳” 平台、800V 高压系统及 CTB 电池技术,符合工信部对智能化、轻量化的政策导向。
四、安全标准:应对新国标与事故后的合规升级
- 新国标响应:2025 年 1 月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要求电池在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小米 SU7 采用电芯倒置设计、17 层高压绝缘防护及气凝胶隔热材料,通过 1050 项安全测试,测试项目数是国标的 20 倍。
- 事故后的整改: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 SU7 事故后,小米成立专项调查组,并承诺加强电池防撞设计和 BMS 系统优化,以符合工信部对安全事故的追溯要求。
五、未来挑战与工信部监管动向
- 产能扩张:小米自建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 3 月竣工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需通过工信部产能利用率核查。
- 政策风险:工信部拟修订生产准入审查技术要求,可能对代工模式、产能集中度提出更高要求。小米需在资质合规性与市场扩张间平衡。
- 竞争压力:2025 年第一季度 SU7 销量排名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等车型,需通过工信部目录更新保持补贴优势。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工信部的资质审批与政策支持,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其成功路径依赖于代工模式创新、技术自研及政策红利,但未来需应对产能监管、安全标准升级及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工信部的政策动向(如智能网联准入、产能管理)将持续影响小米的发展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