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业务与产品矩阵
- 智能手机
小米以高性价比手机起家,如早期的小米 1(1999 元定价)重塑行业格局。2024 年推出的小米 15 系列(起售价 4499 元)在高端市场表现亮眼,其中小米 15 Ultra 搭载徕卡四摄和澎湃 OS 系统,欧洲市场起售价达 1499 欧元。2025 年 3 月,小米手机在中国市场激活量达 324.37 万台,以 17.98% 的份额超越华为、苹果,位列第一。
- IoT 与智能家居生态
小米通过投资 430 余家生态链企业(如华米、石头科技),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 IoT 平台。截至 2024 年底,AIoT 设备连接数突破 9 亿,覆盖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2000 余款产品。米家 APP 月活用户超 1 亿,用户可通过 “小爱同学” 语音控制跨品牌设备。
- 互联网服务
广告、游戏及金融服务构成互联网业务核心。2024 年互联网收入达 341 亿元,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 30%,占比提升至 32.2%。小米有品作为精品电商平台,2024 年双 11 期间 GMV 突破 31.9 亿元。
- 智能电动汽车
小米汽车于 2021 年启动,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2024 年交付量达 13.69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SU7 Ultra(52.99 万元)定位超豪华市场,三天销量破万,成功切入 50 万元以上高端领域。小米汽车的电池车身一体化专利提升了车辆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但近期 SU7 因碰撞事故引发的自燃争议对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二、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全球智能手机地位
2024 年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 1.69 亿台,同比增长 15.7%,连续 18 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市场份额 13.8%。在中国 4000-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达 24.3%,但 6000 元以上超高端市场仍待突破。
- 财务增长
2024 年营收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35%;经调整净利润 272 亿元,同比增长 41.3%。其中,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毛利率 18.5%,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研发投入 241 亿元,同比增长 25.9%,2025 年计划增至 300 亿元,重点投向 AI 与汽车技术。
- 股价与市值
2025 年 2 月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超 1.4 万亿港元,但 4 月因 SU7 事故及市场对估值的担忧,市值一度跌破万亿港元,反映资本市场对跨界造车风险的重新定价。
三、战略布局与未来方向
- AI 技术投入
2025 年计划投入 70 亿元研发 AI,占总研发预算的 1/4,重点开发大模型、端侧 AI 及场景化应用(如智能座舱、超级小爱)。小米已投资无问芯穹、铭芯启睿等 AI 基础层公司,并自研轻量化大模型,在音频理解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 全球化与高端化
国际市场贡献超 60% 营收,2024 年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 30%。小米计划 2027 年手机出货量突破 2 亿台,并启动汽车出海,欧洲市场考察已展开。在高端市场,小米 15 Ultra 以 6499 元起售价冲击 6000 元以上市场,首销同比增长超 50%。
- 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通过 “手机 ×AIoT× 汽车” 协同,实现设备互联与场景融合。例如,SU7 可与小米智能家居联动,用户可远程控制家中设备;未来计划开放生态,与其他车企合作共享技术。
四、挑战与风险
- 国际市场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如美国潜在关税调整)可能影响供应链与成本。欧洲市场竞争激烈,小米需应对三星、苹果的高端机型挤压。
- 汽车业务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小米需平衡产能扩张(2025 年目标 35 万辆)与交付压力。SU7 的安全性争议及股价波动显示市场对跨界造车的谨慎态度。
- 技术突破压力
高端芯片(如自研 SoC)、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仍需持续投入。尽管小米已申请超 4.2 万件专利,但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仍落后于传统车企。
五、用户与行业评价
- 手机用户:小米 15 系列因性能与设计获好评,但部分用户反馈 MIUI 系统存在卡顿问题。
- 汽车用户:SU7 以高颜值、强动力和智能座舱获认可,但后排空间局促、底盘偏硬等问题待改进。
- 行业观点:雷军的 “技术为本” 战略获认可,但需在高端市场建立品牌溢价,同时应对生态扩张与盈利平衡的挑战。
总结
小米从 “性价比之王” 转型为 “人车家全生态” 科技巨头,在智能手机、IoT 及汽车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供应链管理、生态协同及快速迭代能力,但需在高端技术、全球化合规及品牌价值上持续突破。未来,AI 与汽车将成为其增长关键,而平衡创新投入与市场风险是长期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