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矩阵:覆盖主流市场的 “双车战略”
1. 主力车型:SU7 系列
- 标准版(21.59 万 - 29.99 万元):定位 C 级纯电轿车,提供后驱与四驱版本。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 /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标配骁龙 8295 座舱芯片、56 英寸 HUD 及全国高速领航辅助,支持小米生态无缝互联,如手机无感解锁、智能家居远程控制。
- SU7 Ultra(52.99 万 - 81.49 万元):高性能赛道版,配备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 公里 / 小时。采用碳陶瓷制动盘、24K 金碳纤维车标等赛道级配置,并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专用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
2. 战略车型:YU7(SUV)
- 2025 年上海车展将亮相首款 SUV 车型 YU7,定位中型智能电动 SUV,预计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覆盖家庭用户市场。YU7 将搭载小米自研 HyperOS 系统,强化智能座舱与跨场景交互能力。
二、核心技术:300 亿研发投入构筑护城河
1. 三电系统突破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 CTB 一体化电池,采用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等设计,集成效率提升 24.4%。搭载高效双模热泵,-15℃环境下无需额外加热即可维持乘员舱舒适温度,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19%。
- 电机与电控:SU7 Ultra 搭载 V8s+V6s 三电机系统,系统效率达 97.2%。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适配全国 99% 充电桩。
2. 智能驾驶与生态整合
- Xiaomi HAD 端到端智驾:采用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方案,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及城区 NOA(2025 年 Q3 推送)。实测数据显示,SU7 在高速场景接管率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42%。
- 人车家全生态:通过小米 HyperOS 实现手机、车机、家居设备无缝联动。例如,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开启空调与灯光,车内可直接控制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 IoT 设备。
三、市场表现:从 “现象级爆款” 到产能爬坡
1. 销量与交付
- 2024 年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单月交付量突破 2.5 万辆。SU7 上市 9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3 月销量 29,244 辆,位列纯电动车销量第五。
- 产能布局: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扩建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武汉工厂预计 2025 年底投产,进一步缓解交付压力。
2. 用户与市场反馈
- 口碑亮点:性价比(21.59 万元起售)、智能化(车机流畅度、生态联动)、续航真实性(CLTC 达成率 85%)获用户认可。
- 争议点:自动泊车功能偶发故障(投诉率万分之 2.3,行业最低)、售后网点不足(上海仅 2 家服务中心)。
四、未来战略:全球化与生态协同
1. 海外扩张
- 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计划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规避关税。欧洲版 SU7 定价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针对当地需求优化电池冷却与极寒模式。
- 技术适配:中东版本电池支持 50℃高温环境,北欧版本新增 - 30℃极寒模式,续航损失控制在 22% 以内。
2. 生态深化
- 软件订阅制:海外版拟对高阶智驾功能收费(如城市 NOA 包年 599 欧元),欧洲用户付费意愿较国内高 37%。
- 供应链垂直整合:自研碳化硅电驱模块,联合英飞凌开发 800V 系统;与宁德时代合作 4680 圆柱电池产线,能量密度提升 12%。
五、总结:重新定义行业竞争规则
小米汽车通过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在新能源市场实现快速突破:
- 技术层面:300 亿研发投入聚焦三电与智能驾驶,CTB 电池、碳化硅平台等创新打破行业瓶颈。
- 生态层面:2 万家门店与小米 IoT 深度协同,构建 “手机 - 汽车 - 家居” 无缝体验。
- 市场层面:21.59 万 - 81.49 万元价格带精准卡位,2025 年 35 万辆目标挑战传统车企。
尽管面临售后网络不足、全球化合规等挑战,小米正以 “卷死合资” 的姿态重塑行业格局。正如雷军所言:“智能电动汽车的终局是生态之战,而小米已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