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突破:从电池到智能驾驶的全链路创新
- 电池技术
小米 SU7 系列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及三元锂电池,其中 SU7 Ultra 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专用电池,支持 5.2C 超充倍率,11 分钟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2025 年 4 月,小米「电池及车身一体化结构」专利获授权,通过将电池包顶部集成横梁,提升电池包刚度和侧碰传力性能,同时实现车身轻量化,续航里程提升 5%-8%。此外,小米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有技术储备,实验室能量密度突破 1000 Wh/L,但尚未量产。
- 智能驾驶
小米自研的 Xiaomi HAD 系统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搭载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和 SR 路面感知系统,可实时生成道路拓扑并应对复杂路况。硬件方面,SU7 Ultra 配备双 Orin 芯片(算力 508 TOPS)、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城市 NOA 及代客泊车等功能。合作伙伴慧博云通为其提供自动驾驶测试及数据标注服务,确保系统可靠性。
- 性能与底盘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及倍耐力 P ZERO 高性能轮胎,赛道模式下可实现精准扭矩矢量控制。标准版 SU7 则通过碳化硅 871V 高压平台,实现 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的快充效率。
二、产品矩阵:覆盖 20 万 - 80 万元价格带
- 主力车型 SU7 系列
- 标准版:21.59 万 - 29.99 万元,CLTC 续航 700-830 公里,搭载骁龙 8295 座舱芯片,支持 56 英寸 HUD 及小米澎湃 HyperOS 系统,上市 9 个月累计交付超 10 万辆。
- Ultra 版:52.99 万 - 81.49 万元,定位高性能赛道车型,配备碳纤维车身套件、空气悬架及赛道大师 APP,提供五年基础保养及终身免费智驾权益。
- 新车型 YU7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6 月上市,预售价 25 万 - 35 万元,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 820 公里,配备碳纤维方向盘及零重力座椅,主打家庭用户市场。
三、市场表现:产能与销量双突破
- 交付能力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武汉工厂规划 2026 年实现百万辆产能。2025 年第 15 周新增订单未破万,但存量订单充足,生产交付满负荷运转。
- 销量数据
2024 年 SU7 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位列纯电动车销量第五,同比增长 23.2%,但面临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海鸥等竞品冲击。
- 用户反馈
正面案例包括 SU7 在坠崖事故中保护乘客安全,车身框架及电池未起火;负面争议涉及近期两起事故引发的安全性质疑。用户普遍认可其性价比及智能生态,但对品牌溢价及售后服务仍有顾虑。
四、生态布局:人车家全场景互联
- 充电网络
接入超 102 万根第三方充电桩,覆盖全国 365 座城市及 88.1% 高速服务区,并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共享充电桩,提升补能便利性。
- 智能家居联动
小米澎湃 HyperOS 实现车机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连接,支持语音控制家中空调、扫地机器人,以及导航流转、跨设备剪贴板等功能,构建「移动智能空间」。
- 渠道扩张
2025 年计划开设 2 万家门店,通过「面积升级 + 生态融合」策略,打造「汽车 + 智能家居」一站式体验场景,强化新零售模式。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竞争压力
新势力品牌如小鹏、理想在智能化领域持续加码,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小米需在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间保持平衡。
- 产能瓶颈
尽管工厂建设提速,但芯片短缺及供应链波动仍可能影响交付节奏,需加快武汉工厂落地以实现 2026 年百万辆目标。
- 品牌高端化
SU7 Ultra 的 81.49 万元纽北限量版能否被市场接受,将考验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
- 技术储备
固态电池、4680 大圆柱电池等前沿技术的量产时间表,以及 L4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进度,将决定其长期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技术 + 生态」双轮驱动,在新能源市场迅速崛起,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达成将巩固其头部地位。未来,如何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突破品牌天花板,以及如何通过生态整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将是其持续增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