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雷达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15 23:55:38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雷达
小米汽车的雷达系统是其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车型版本在雷达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激光雷达的搭载与否以及传感器数量和类型的组合上。以下是小米汽车雷达系统的详细解析:

一、小米 SU7 雷达配置与技术参数


1. 标准版(21.59 万元起)


  • 传感器类型
    • 摄像头:11 颗(含 2 颗前视、3 颗环视、4 颗侧视、1 颗后视、1 颗车内 DMS 摄像头),用于视觉感知。
    • 毫米波雷达:3 颗(前向 1 颗,后角 2 颗),探测距离约 150 米,用于中远距离目标检测。
    • 超声波雷达:12 颗,分布于前后保险杠,用于近距离泊车辅助。

  • 计算平台:单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54TOPS。
  • 功能限制:仅支持高速 NOA、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基础 L2 级辅助驾驶,城市 NOA 需后续 OTA 升级。

2. Pro/Max 版(24.59 万 / 29.99 万元起)


  • 新增传感器
    • 激光雷达:1 颗禾赛 AT128(128 线),车顶 “瞭望塔式” 布局,探测距离 200 米,点频 153 万 / 秒,支持雨雾天气滤噪功能。
    • 毫米波雷达:增至 5 颗(前向 1 颗,后角 2 颗,侧方 2 颗),覆盖范围更广。

  • 计算平台:双英伟达 Orin 芯片,总算力 508TOPS。
  • 功能升级:支持城市 NOA、无保护左转、施工绕行等高阶功能,AEB 可识别静态障碍物(如锥桶)。

3. Ultra 版(52.99 万元起)


  • 激光雷达:升级为禾赛 ATX(256 线),探测距离 300 米,水平视场角 140°,支持全波形智能识别技术。
  • 毫米波雷达:3 颗(前向 1 颗,后角 2 颗),采用 4D 毫米波雷达,提升对异形障碍物的识别能力。
  • 功能: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融合激光雷达与视觉数据生成厘米级高精地图。

二、核心雷达技术解析


1. 激光雷达


  • 供应商:禾赛科技(AT128/ATX)。
  • 技术特点
    • AT128:128 线,200 米探测距离,风阻优化设计(高度降低 2mm,风阻系数减少 4counts)。
    • ATX:256 线,300 米探测距离,140° 水平视场角,全波形智能识别技术可滤除 99.9% 环境噪点。

  • 作用:提供三维点云数据,弥补视觉方案在夜间、强光、雨雪等场景下的感知缺陷。

2. 毫米波雷达


  • 供应商:华域汽车(前向)、博世(角雷达)。
  • 技术参数
    • 前向雷达:77GHz 频段,探测距离 150 米,支持 ACC 自适应巡航。
    • 角雷达:24GHz 频段,探测距离 80 米,用于盲区监测和变道辅助。

  • 功能:实时监测车辆周围动态目标,与摄像头数据融合提升目标跟踪精度。

3. 超声波雷达


  • 数量:12 颗(前后保险杠各 6 颗)。
  • 功能:倒车雷达、自动泊车障碍物检测,探测距离 0.1-5 米。

三、市场对比与事故影响


1. 竞品配置对比


  • 蔚来 ET5:1 颗激光雷达(1550nm)、7 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 1016TOPS。
  • 小鹏 G9:2 颗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 508TOPS。
  • 特斯拉 Model 3:纯视觉方案,无雷达,依赖摄像头 + 神经网络。

2. 事故引发的行业讨论


  • 3 月 29 日高速事故:小米 SU7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因夜间未识别施工锥桶导致碰撞,暴露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
  • 技术路线争议:事故后,行业对激光雷达的必要性重新评估,80% 以上车企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小米 Pro/Max 版被视为安全标杆。
  • 官方回应:小米计划通过 OTA 优化智驾系统提示逻辑,并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承诺未来车型将激光雷达作为标配。

四、未来技术趋势


  1. 激光雷达成本下降:禾赛 ATX 等新品推动激光雷达价格进入千元时代,预计 2025 年 15 万元以下车型搭载率将超 30%。
  2. 4D 毫米波雷达普及:华为、小米等企业开始采用 4D 毫米波雷达,提升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
  3. 端到端大模型:小米 HAD 系统通过 BEV+Transformer 架构实现感知 - 决策一体化,减少传感器数据处理延迟。

五、用户选择建议


  • 预算有限:标准版适合城市通勤,基础辅助功能足够,但需注意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
  • 安全优先:Pro/Max 版推荐注重智能驾驶的用户,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安全性。
  • 追求极致:Ultra 版适合科技爱好者,256 线激光雷达与端到端智驾系统可满足高阶自动驾驶需求。

总结


小米汽车的雷达配置体现了其 “硬件分层、软件升级” 的策略,通过不同版本满足多样化需求。激光雷达的引入提升了安全性,但纯视觉方案在成本控制上仍具吸引力。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和技术迭代,多传感器融合将成为智能驾驶的主流趋势。
小米汽车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