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当前合作状态:多次否认,暂无进展
- 海马汽车的官方回应
自 2023 年 11 月起,海马汽车多次在互动平台和媒体采访中明确表示 “目前并无相关合作消息”。例如:
- 2023 年 11 月 13 日,海马汽车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称 “公司目前尚无相关消息”。
- 2024 年 1 月 3 日,针对 “小米收购海马” 的传闻,海马汽车再次否认,并强调 “若有合作事项将按规定披露”。
- 2025 年 1 月 1 日,太平洋汽车网报道称,海马汽车因小米量产时间临近、代工传闻满天飞,但仍无确切合作进展。
- 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上半年上市,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尽管产能压力较大,但小米更倾向于自主生产,其北京亦庄工厂已实现双班生产,且通过技术投入(如 800V 高压平台、AI 大模型)构建护城河。此外,小米曾与北汽、华晨等车企接触代工,但未选择海马。
二、传闻的起源与逻辑
- 代工经验的联想
海马汽车曾为小鹏汽车代工(2017-2021 年),生产过小鹏 G3 等车型。这一历史合作让市场猜测其可能为小米代工。然而,小鹏与海马的合作已终止,且小米更倾向于自主掌控生产流程。
- 资质与产能的猜想
早期传闻称小米可能通过收购海马获取生产资质,但小米已通过北京政府支持获得 “双资质”。此外,海马的产能利用率较低(2024 年前 11 个月销量仅 2.2 万辆),理论上具备代工潜力,但小米更依赖自有工厂和供应链整合。
- 区域战略的关联
海马在海南海口和河南郑州拥有生产基地,而小米汽车计划通过海南自贸港布局出口。不过,小米 SU7 的海外扩张主要依赖欧洲市场,与海马的区域优势尚未形成直接协同。
三、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 潜在互补点
- 产能需求: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需要产能支撑,若自有工厂产能不足,可能寻求代工补充。
- 技术协同:海马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有布局(如 7X-H 车型),而小米未来可能探索多能源路径。
- 政策红利: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政策或为双方合作提供税收优势。
- 现实障碍
- 战略冲突:小米强调 “人车家全生态” 的自主可控,代工可能削弱其品牌调性。
- 信任基础:海马近年销量低迷,品牌口碑与小米的高端定位存在差距。
- 市场竞争:比亚迪、奇瑞等头部车企已占据新能源市场主导地位,小米需快速建立差异化优势,代工并非最优选择。
四、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2025 年 1-2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 40.3%,市场竞争加剧,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奇瑞)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挤压中小厂商份额。小米汽车作为新进入者,需在智能驾驶、生态整合等领域突破,代工可能分散其核心竞争力。
- 代工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车企代工新势力的案例(如海马代工小鹏、江淮代工蔚来)多因新势力初期产能不足,但随着自建工厂投产,代工合作逐渐终止。小米的代工需求可能仅是阶段性的,且更倾向于选择产能稳定、技术匹配度高的合作伙伴(如北汽)。
五、总结与展望
当前结论:海马汽车与小米暂无合作,且双方官方多次否认相关传闻。市场对代工的猜测更多基于历史经验和产能逻辑,但缺乏实质性证据。
未来观察点:
- 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情况,若自有工厂无法满足需求,可能重启代工谈判。
- 海马汽车的战略转型,尤其是氢燃料电池和出口业务的进展,是否与小米的技术路线产生交集。
- 政策层面的变化,如海南自贸港对汽车产业的支持措施,可能影响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建议关注双方官方公告及权威媒体报道,以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