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防撞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15 22:53:40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防撞
小米汽车在防撞技术上的布局覆盖了被动安全结构、主动安全系统、电池防护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等多个维度,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高强度车身设计、先进传感器融合和全场景安全冗余,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碰撞防护。以下是具体技术细节与实际表现的深度解析:

一、被动安全:车身结构与碰撞防护的 “硬核” 设计


  1. 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
    小米 SU7 采用高强度钢铝混合材料,关键部位(如 A 柱、B 柱、门槛梁)使用 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车身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超越布加迪威龙(50000N・m/deg)。这种设计在正面 25% 偏置碰撞中,通过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将碰撞力分散到三条路径,确保乘员舱无明显变形。
    • 实际测试:在中保研 2023 版新规测试中,小米 SU7 以全项 “优 +” 成绩成为唯一获 3G + 评级的轿车,其中正面 25% 偏置碰撞时 A 柱无弯折,气囊点爆时机精准。

  2. 多维度碰撞吸能设计
    • 前舱溃缩区:防撞梁、吸能盒和前纵梁采用复合结构,在 56km/h 正面碰撞中,加速度 OLC 控制在 25g,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 侧面防护:车门内置 2000MPa 热成型钢横梁,B 柱填充 CBS 增强型材料,配合后排防脱钩设计,可抵御 820kN 横向冲击力。
    • 电池包保护: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底部 “防弹涂层” 和强壮的门槛梁、地板横梁形成完整防护路径,即使在 97km/h 高速撞击下,电池包仍能保持气密。

  3. 乘员保护系统
    全系标配 7 个安全气囊(含远端气囊),副驾异形气囊可防止头部滑落,后排下弯式气帘覆盖三排乘客。座椅采用防下潜设计,管柱可压溃吸能,进一步降低碰撞伤害。

二、主动安全:传感器融合与智能避险的 “防御网络”


  1.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标准版:1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84TOPS 算力)+1 个毫米波雷达 + 11 个摄像头 + 12 个超声波雷达,实现基础 AEB、ACC、LCC 功能。
    • Pro/Max 版:双 Orin 芯片(508TOPS 算力)+1 个激光雷达,提升复杂场景感知能力,可识别 130 米内静止障碍物并在 140km/h 下减轻碰撞。
    • 实测表现:在 AEB 测试中,小米 SU7 可在 80km/h 和 120km/h 下刹停静止假车,130km/h 时仍能有效减速;但对向车入侵、两轮车左转等非标准场景存在识别不足。

  2. 智能驾驶辅助的边界与争议
    • NOA 系统局限性:2025 年 4 月事故中,SU7 在 NOA 模式下未能及时识别施工路障,驾驶员接管后因车速过高(97km/h)导致碰撞起火。行业分析指出,纯视觉方案对水马、桩桶等异形障碍物的识别能力有限,且 AEB 在高速场景下响应时间不足。
    • 用户手册免责条款:小米明确标注 AEB 对落石、侧卧行人等场景可能失效,但实际使用中用户易忽视这些限制。


三、电池安全:从材料到结构的 “双重保险”


  1. 热防护与碰撞冗余
    • 磷酸铁锂电池采用气凝胶隔热材料,配合底部 “防弹涂层”,可承受 80km/h 以下碰撞而不起火。但在 97km/h 高速撞击下,电芯撕裂风险显著增加。
    • 专利技术显示,小米通过电池托盘的溃缩腔体设计,在刮底时吸收能量,避免电池包破损。

  2. 实际事故验证
    2024 年 11 月对撞测试中,两辆 SU7 以 60km/h 对撞后,电池包未受挤压,车门可正常开启,Ecall 功能正常。但博主测试中出现的小电瓶设计争议(位于右前方易受损),经小米官方澄清为电源线脱落问题。

四、用户反馈与改进措施


  1. 自动泊车功能召回
    2024 年 11 月,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自动泊车误判障碍物,引发多起碰撞事故。小米通过 OTA 升级修复了授时同步异常问题,并承担维修费用。
  2. 高速事故后的技术反思
    针对 2025 年 4 月事故,小米强调 “驾驶员是第一责任人”,但承诺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提升复杂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能力。SU7 Ultra 版新增碳陶瓷制动盘(制动距离缩短至 33 米)和三电机扭矩矢量控制,进一步强化主动避险能力。

五、与竞品对比:安全性能的 “同场竞技”


车型小米 SU7 Max极氪 007特斯拉 Model 3
车身强度51000N·m/deg34000N·m/deg21000N·m/deg
AEB 性能140km/h 减轻碰撞120km/h 刹停130km/h 刹停
激光雷达1 个1 个
维修经济性A(良好)M(一般)P(较差)
电池防护CTB 一体化 + 气凝胶金砖 2 代电池4680 电池结构

数据来源:中保研测试、车企官方资料
对比结论:小米 SU7 在车身刚性和维修经济性上领先,极氪 007 的 G-AEB 通用障碍物识别更全面,特斯拉则依赖纯视觉方案的算法优势。

六、选购建议与安全提示


  1. 版本选择
    • 标准版:适合预算有限用户,基础 AEB 和 LCC 可满足城市通勤,但需注意自动泊车功能的历史故障风险。
    • Max 版:推荐追求极致安全,激光雷达和双 Orin 芯片大幅提升复杂场景感知能力。
    • Ultra 版:赛道级制动和三电机系统适合性能需求,但需注意 93.7kWh 电池的高速碰撞风险。

  2. 使用建议
    • 避免在雨雾、夜间等低光照环境过度依赖 NOA,手动接管时需预留至少 3 秒反应时间。
    • 定期检查自动泊车功能的 OTA 更新,确保系统处于最新版本。
    • 关注电池健康状态,避免底盘刮擦后未及时检修。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高强度车身、多传感器融合和电池防护技术,构建了一套 “被动安全为基、主动安全为辅” 的防撞体系。其在中保研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和 OTA 快速响应机制,展现了技术实力与用户关怀。然而,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以及高速碰撞后的电池风险,仍需用户保持警惕。对于注重性价比和碰撞防护的消费者,小米 SU7 是 20 万 - 30 万元价位的可靠选择;若追求全场景智能避险,极氪 007 或特斯拉 Model 3 可作为替代方案。
小米汽车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