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矩阵:从纯电轿跑到增程 SUV 的立体布局
1. SU7 系列:性能与智能的旗舰标杆
- 核心车型:2024 年 3 月上市的小米 SU7 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提供后驱与四驱版本,CLTC 续航最高达 830 公里,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800V 超快充技术。2025 年 2 月推出的 SU7 Ultra 更是以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1.98 秒零百加速及 630 公里 CLTC 续航,刷新全球四门电跑性能纪录。
- 智能配置:全系标配 Xiaomi HyperOS 智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语音交互、多屏联动及跨设备生态互联。智能驾驶方面,Xiaomi Pilot 系统配备 11 颗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及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实现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 L2 + 级功能。
2. 增程 SUV “昆仑”:家庭市场的战略落子
- 技术定位:2025 年 3 月曝光的代号 “昆仑” 车型采用增程式动力,融合纯电驱动与燃油发电优势,CLTC 综合续航预计超 1000 公里,彻底解决用户里程焦虑。
- 产品设计:车身长度超 5 米,三排座椅布局,配备激光雷达与空气悬架,主打大空间与舒适性,起售价 15 万元,瞄准 20-25 万元主流 SUV 市场。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的双轮驱动
1. 三电系统:从电机到电池的垂直整合
- 超级电机:SU7 Ultra 搭载的 V8s 电机采用自研扁线绕组技术,峰值效率达 98.5%,单电机功率提升至 578 马力,为全球量产车最高水平。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麒麟 II 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同时采用 CTB(Cell to Body)技术提升车身刚性与安全性。
2. 智能驾驶:从功能到体验的迭代升级
- 城市 NOA:2024 年 8 月通过 OTA 升级实现全国范围城市道路领航辅助驾驶,基于 BEV+Transformer 架构,融合道路大模型实时感知路况,支持无图通行。
- 泊车技术:2025 年 4 月获授权的 “泊车控制方法” 专利,实现跨楼层记忆泊车与极窄车位自动泊入,泊车成功率提升至 98%。
三、市场表现:销量爬坡与产能瓶颈的博弈
1. 销量数据
- SU7 系列: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销量超 32 万辆,其中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稳居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前三。
- 市场份额:在 20-30 万元价格带,SU7 以 21.59 万元起售价与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2024 年市占率达 8.7%,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3。
2. 产能挑战
- 工厂建设:北京亦庄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武汉工厂规划 2026 年建成,助力实现百万辆年产能目标。
- 供应链协同: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电池供应稳定;赛轮轮胎为 SU7 Ultra 定制赛道胎,提升操控性能。
四、全球化布局:从本土突围到国际扩张
1. 海外市场规划
- 时间节点:2027 年正式进军海外市场,优先布局欧洲与东南亚,计划 2030 年前在欧洲推出本地化车型。
- 产品适配:针对欧洲市场开发右舵版车型,优化智能驾驶功能以符合当地法规,例如支持欧盟 NCAP 2025 新规。
2. 本土化策略
- 技术输出: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将 Xiaomi HyperOS 集成至大众 ID.7 Vizzion,探索跨品牌生态融合。
- 渠道建设:在德国、法国设立直营体验店,采用 “线上预订 + 线下交付” 模式,降低渠道成本。
五、竞争格局:与头部车企的多维较量
1. 竞品对比
- 极氪 001:SU7 在风阻系数(0.195)、智能座舱交互体验上领先,但极氪凭借 800V 平台与魔毯悬挂在高端市场更具优势。
- 特斯拉 Model 3:SU7 在空间(轴距 3000mm)、续航(CLTC 830km)及配置(激光雷达)上全面超越,价格仅为 Model 3 的 85%。
- 智界 S7:SU7 在性价比(起售价低 3 万元)与生态互联(小米智能家居联动)上占优,智界则以华为 ADS 2.0 智驾系统见长。
2. 核心优势
- 生态壁垒:小米手机、IoT 设备与汽车的深度互联,实现 “手机即车钥匙”“智能家居远程控制” 等场景化体验。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芯片(澎湃 OS)、垂直整合供应链(自建工厂)及规模化生产,SU7 毛利率达 18.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六、挑战与风险
1. 产能瓶颈:当前订单交付周期长达 34 周,需加速工厂建设与供应链协同。
2. 品牌溢价:2024 年调整后净亏损 62 亿元,高端化战略需进一步验证。
3. 智能驾驶争议:2025 年 4 月发生的 SU7 事故引发公众对智驾系统安全性的质疑,需加强技术可靠性与用户教育。
七、未来展望
- 产品规划:2025 年推出首款增程 SUV “昆仑”,2026 年发布代号 “大禹” 的旗舰轿车,形成 “3+3” 产品矩阵(3 款纯电 + 3 款增程)。
- 技术路线:2025 年实现城市 NOA 全场景覆盖,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
- 全球化目标:2030 年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 30%,在欧洲、东南亚设立研发中心,实现技术本土化创新。
小米汽车正以 “硬件 + 生态” 的双轮驱动,重塑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格局。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持续领跑,取决于产能释放速度、技术迭代能力及全球化战略的落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