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挖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15 22:53:11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挖人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正式启动造车计划以来,在人才争夺上展现出了「全球猎聘 + 本土深耕」的双轨策略。从国际巨头到本土车企,从技术专家到管理人才,其挖人动作不仅体现了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更折射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化。

一、全球挖角:从传统豪门到科技巨头


  1. 欧洲战场:慕尼黑研发中心的「宝马系」班底
    小米汽车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的秘密研发中心,已从宝马挖角至少 5 名高管,包括曾在宝马工作 23 年的 Rudolf Dittrich(现任小米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以及空气动力学专家 Ricard Aiguabella Macau(前法拉利 F1 车队专家,曾主导 Model Y 空气动力学设计)。这些人才的加入,直接强化了小米在整车设计、赛道工程和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
    • 技术落地:Ricard 主导的空气动力学优化,使小米 SU7 Ultra 的风阻系数降至 0.195Cd,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0.208Cd),成为量产车中空气动力学性能最强的车型之一。

  2. 北美与亚洲:特斯拉、法拉利的「性能派」精英
    除欧洲外,小米还从特斯拉挖来电池与电机团队核心成员,以及从法拉利引入底盘调校专家。例如,前特斯拉上海工厂电池技术负责人王涛,加入小米后推动 800V 碳化硅平台的量产,使小米 SU7 的充电效率提升 40%。

二、本土攻坚: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的「人才争夺战」


  1. 吉利系人才的「曲线加盟」
    2021 年,小米从吉利汽车研究院挖走院长胡峥楠及其团队约 100 人。由于竞业协议限制,胡峥楠先以顺为资本合伙人身份过渡,后正式加入小米汽车,主导了 SU7 的架构开发。这一事件引发吉利公开质疑,称小米「技术团队组成是向我们致敬」,但也侧面印证了小米对本土核心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 竞业协议规避:胡峥楠团队通过投资机构「曲线救国」的模式,成为行业内人才流动的典型案例,也引发了关于竞业协议执行边界的讨论。

  2. 供应链与生产制造的「实战派」
    小米汽车工厂厂长季国伟(前一汽 - 大众生产总监)主导了北京亦庄工厂的产能爬坡,2024 年实现单月交付超 2.5 万辆,较原计划提前 6 个月达成目标。此外,小米还从宁德时代挖来电池研发专家,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计划 2026 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

三、校园招聘与生态协同:构建人才梯队


  1. 应届生培养:「销交服」体系的规模化扩张
    2025 年春季校园招聘中,小米汽车计划招募 500 名应届生,覆盖销售、交付、服务等岗位,工作地点遍布全国 53 个城市。通过「零售顾问 - 交付运营 - 服务技术专员」的晋升通道,构建本土化服务网络。
    • 薪资竞争力:应届生起薪较传统车企高 20%-30%,部分技术岗年薪可达 25 万元。

  2. 生态链人才复用:从手机到汽车的「技术迁移」
    小米将手机部门的 AI 算法团队(如 HyperOS 系统开发人员)与汽车业务深度整合,实现「人车家全生态」的技术协同。例如,小米 SU7 的智能座舱系统直接复用了小米 14 Ultra 的影像算法,提升了多模态交互体验。

四、行业影响与挑战


  1. 对传统车企的冲击
    小米的挖人策略加速了行业人才流动,传统车企面临「高端人才流失 + 中层被稀释」的双重压力。例如,宝马慕尼黑总部 2024 年员工流失率同比上升 12%,部分技术骨干转向中国新势力。
  2. 新势力的「防御战」
    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通过「股权激励 + 技术攻坚」留住核心人才。蔚来 2024 年推出「百万期权计划」,小鹏则与英伟达合作建立自动驾驶联合实验室,以技术研发吸引人才。
  3. 法律与伦理争议
    部分挖人行为引发法律纠纷。例如,极越汽车员工因购买小米 SU7 被辞退,涉及竞业协议的过度解读;吉利曾暗示将对小米采取法律行动,但最终未付诸实施。

五、未来布局:从「挖人」到「育人」


小米正从单纯的「人才争夺」转向「生态化人才培养」:
  • 校企合作:与清华、同济等高校共建智能汽车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人才。
  • 内部孵化:设立「小米汽车技术研究院」,鼓励员工参与前沿技术研发,2024 年已有 12 项专利来自内部创新项目。
  • 全球化人才库:计划在 2025 年将海外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 30%,重点布局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市场。

总结:小米汽车的「人才密码」


小米汽车的挖人策略并非简单的高薪诱惑,而是通过「技术愿景 + 生态协同 + 全球化平台」构建吸引力。其核心逻辑在于:
  1. 技术突破驱动:以空气动力学、智能驾驶等硬科技为突破口,吸引行业顶尖人才。
  2. 生态链赋能:复用手机业务的供应链、渠道和用户资源,降低人才适应成本。
  3. 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如慕尼黑、硅谷)吸纳国际人才,同时规避国内竞业限制。

这种策略不仅帮助小米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完整的技术团队,更重塑了行业人才流动的规则 —— 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从国内到国际,小米正在用「人才杠杆」撬动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
小米汽车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