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价格体系与配置差异
- 标准版(52.99 万元)
基础版本已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1548 马力)、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 630km)、碳陶瓷制动盘等核心配置,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此外,标配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主动安全功能如 “误踩油门不加速”。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
该版本针对赛道性能进一步优化,包括:
- 轻量化设计:全车 21 处使用碳纤维材质(如车顶、侧裙、尾翼),整备质量降低至 1900kg,相比标准版减重约 460kg。
- 空气动力学升级:固定式赛用大尾翼、超大尾部扩散器等套件,可提供最大 2145kg 的下压力,显著提升高速稳定性。
- 专属服务:包含赛道救援、存胎服务、整备工时费减免等赛道权益,年费 3999 元(首批限量 2000 名)。
- 竞速套装(10 万元)
可选配碳纤维前唇、侧裙、尾翼等部件,进一步强化赛道属性,但需在纽北挑战完成后上市。
二、市场定位与竞品对比
小米 SU7 Ultra 的核心对标车型为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99.8 万元起)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起)。从性能参数看:
- 纽北圈速: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 874 刷新纪录,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快 20 秒。
- 性价比:1548 马力的动力输出,每马力成本仅 342 元,远低于竞品(如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每马力成本约 1000 元)。
- 配置差异:虽然价格仅为保时捷的 1/3,但小米在品牌积淀、内饰豪华感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更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科技爱好者。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数据
- 2024 年 10 月预售阶段,10 分钟内小订订单突破 3680 台;2025 年 2 月正式上市后,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锁单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年销 1 万辆的目标。
- 购车用户中,约 50% 来自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的换购群体,女性用户占比约 20%。
- 用户评价
- 优势:加速性能、赛道圈速、智驾系统、碳纤维材质的轻量化设计备受好评。
- 争议:选装件价格较高(如竞速套装 10 万元)、品牌溢价不足、内饰豪华感与传统豪车存在差距。
四、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
小米 SU7 Ultra 的推出是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高性能车型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为后续中低端车型(如网传 15 万元级车型)铺路。此外,小米计划将 SU7 Ultra 打造成 “移动的智能终端”,通过 OTA 升级和生态联动(如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互联),强化用户粘性。
五、常见问题澄清
- 小米是否有两门跑车?
目前小米汽车尚未推出两门跑车。SU7 Ultra 为四门轿跑设计,而雷军投资的 “工匠派” SC-01(后改名羿驰 01)属于独立品牌,并非小米直接产品。
- 价格波动与交付周期
- 2024 年 10 月预售价为 81.49 万元,2025 年 2 月上市价直降 28.5 万元至 52.99 万元,被市场解读为 “试探用户心理预期” 的策略。
- 交付周期因配置而异,标准版约 1-4 周,纽北限量版需排队 6-7 个月。
- 国际市场计划
小米 SU7 Ultra 已在欧洲亮相,计划 2025 年进军海外市场,但具体定价和配置尚未公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试驾体验、售后服务或竞品对比,可提供更详细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