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期合作:智能车机系统的深度融合(2018-2019 年)
- 战略协议签署
2018 年 11 月,小米与一汽轿车(现一汽奔腾)签署战略协议,宣布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开展合作。小米的 “小爱同学” 首次赋能汽车,集成到奔腾 T77 车型中,实现语音控制空调、天窗、娱乐系统等功能,并支持与小米智能家居设备的联动。
- 具体车型:2019 年 4 月推出的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售价 12.48 万 - 13.58 万元,搭载 AI 全息智控系统,支持 3 种人物形象、5 套装扮及 43 种场景化技能。
- 技术意义:这是小米首次将智能生态延伸至汽车领域,为后续的跨界合作奠定基础。
- 技术协同
小米为一汽提供语音交互、车联网技术,而一汽则借助其传统汽车制造经验,优化硬件集成与用户体验。例如,奔腾 T77 的 3D 全息影像系统与小爱同学结合,提升了车内交互的科技感。
二、供应链与生产合作:从零部件到代工(2021 年至今)
- 零部件供应
一汽富维(一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提供座舱系统、外观部件、座椅及内饰件等。例如,小米 SU7 的座椅、中控面板等内饰组件由一汽富维生产。
- 技术升级:一汽富维还参与了小米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其电池技术具备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特点。
- 代工生产传闻
2021 年,雷军与一汽集团洽谈合作,有消息称小米可能借助一汽的产能代工生产。但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及 SUV 车型 YU7 主要由北汽越野车公司代工,而非一汽。
- 代工模式:小米采用 “自研 + 代工” 模式,整合供应链资源,缩短量产周期。一汽富维作为供应商,更多参与零部件生产而非整车制造。
三、2025 年合作新动态:智能驾驶与生态扩展
- 智能驾驶技术研发
2025 年 2 月,小米与一汽宣布深化合作,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控制等技术。双方计划在 2025 年内推出搭载 L3 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并探索车路协同系统(V2X)的应用。
- 技术亮点:小米的 AI 算法与一汽的底盘调校结合,提升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决策能力。例如,小米 YU7 的冬季高速测试中,智能驾驶系统在 - 10℃环境下表现稳定。
- 生产制造协同
一汽富维在长春、佛山等地的生产基地为小米汽车提供零部件,支持其产能爬坡。例如,小米 SU7 的车身结构件、底盘部件由一汽富维供应,确保制造工艺的稳定性。
- 产能规划:小米汽车计划 2025 年销量突破 15 万辆,一汽富维的供应链支持是关键因素之一。
四、合作意义与未来展望
- 行业影响
小米与一汽的合作标志着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的深度融合。小米通过输出智能技术,推动汽车智能化;一汽则借助小米的生态资源,拓展年轻用户市场。
- 典型案例: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上市后,月销量突破 5000 辆,其中 30% 的用户为小米生态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 挑战与风险
- 技术整合:智能驾驶与传统制造的协同需解决数据安全、系统兼容性等问题。
- 市场竞争:小米汽车面临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激烈竞争,需在价格与性能之间找到平衡。
- 未来方向
双方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高端车型,并探索共享出行、车路协同等新场景。此外,小米可能与一汽联合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布局未来能源赛道。
五、总结
小米与一汽的合作是 “科技 + 制造” 的典型范式,从早期的智能车机到供应链协同,再到智能驾驶的深度研发,双方逐步构建起互补的生态体系。尽管代工生产未直接依赖一汽,但零部件供应与技术协同已成为小米汽车量产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双方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