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制造基地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15 20:46:37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制造基地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构建起以北京为核心、武汉为战略支点的 “超级工厂矩阵”,并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快速实现产能爬坡与市场扩张。以下是其制造基地的详细布局与核心进展: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智能化与绿色制造标杆


1. 工厂规模与产能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位于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年规划产能 15 万辆。截至 2025 年 4 月,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模式,实际月产能已达 2.2 万辆,年产能突破 26 万辆。二期工厂紧邻一期,2024 年 7 月竞得土地,2025 年 4 月部分路面硬化施工完成,预计年中竣工,投产后将新增 15 万辆产能,使北京基地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此外,二期工厂旁规划 52 公顷三期用地,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容。
2. 技术创新亮点
  • 智能制造:工厂引入 700 余台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实现 “76 秒下线一辆车” 的行业领先效率。车身车间采用定制外覆盖件自动装配系统,装配精度达 ±0.5mm;压铸车间自研 9100T 压铸机,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
  • AI 质检:基于 AI 大模型的 “X-Eye” 检测系统,实现全车 6 大类工序实时在线检测,准确率超 99.9%,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
  • 绿色制造: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 1640 万度,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30% 循环铝材料应用于泰坦合金车身;涂装车间废气处理率 99%,废水零重金属排放。

二、武汉工厂:华中战略支点与产能倍增器


1. 规划与定位
武汉工厂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约 133 万平方米),是小鹏汽车工厂规模的三倍,预计 2026 年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50 万辆,助力小米实现 “2026 年百万辆产销” 目标。该工厂与小鹏、路特斯等企业相邻,可共享武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资源(本地拥有数十家整车厂及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
2. 建设进展与挑战
武汉工厂自 2021 年启动洽谈,2025 年 1 月开始招聘工厂项目经理及 EHS 管理岗,但受土地政策、产能分配等因素影响,项目推进较慢。目前,小米正与东风汽车协商利用其云峰工厂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进行过渡生产,同时加速自有工厂建设,预计 2025 年底正式宣布落地。

三、供应链布局: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1. 核心供应商体系
  • 三电系统: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三元锂)与比亚迪刀片电池(磷酸铁锂)双供应商策略;电机联合汇川技术研发 21000rpm 超转速电机,自研 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对标特斯拉。
  • 智能驾驶:激光雷达采用速腾聚创 M1,算法端自研 BEV+Transformer 模型;投资参股 13 家深圳企业(如黑芝麻智能),控制芯片、传感器等关键环节。
  • 车身制造:无锡振华、模塑科技供应一体化压铸部件,拓普集团提供底盘与空悬系统,布雷博 / 采埃孚优化制动与减震性能。

2. 供应链管理创新
  • VMI 中央仓模式:在亦庄建立 72 小时 JIT 配送体系,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50%。
  • 手机制造经验移植:将富士康 SMT 产线 ±0.01mm 精度标准应用于电控单元生产,同时引入 “X-Eye” 检测系统,实现零缺陷交付。

四、产能挑战与未来规划


1. 当前压力
尽管北京工厂满负荷运转,但 SU7 标准版交付周期仍长达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需平均每周交付 7000 台,而现有产能仅能支撑 30 万辆,缺口显著。
2. 应对策略
  • 加速新工厂投产:北京二期工厂 2025 年年中投产,武汉工厂 2026 年量产,2027 年规划第四工厂(可能位于长三角或珠三角),形成 “3+1” 产能矩阵。
  • 技术降本:通过 9100T 压铸机、CTB 电池技术等工艺创新,单车生产成本降低 20%-25%,为产能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 海外布局:2025 年 3 月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计划 2027 年将 SU7 Ultra 引入欧洲市场,同步考察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建厂可能性。

五、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小米汽车制造基地的快速扩张,标志着其从 “生态链企业” 向 “全栈自研制造巨头” 的转型。北京工厂的智能化与武汉工厂的规模效应,使其在成本控制(如一体化压铸)、产能弹性(双班生产)、技术迭代(AI 质检)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优势。然而,与特斯拉(柏林工厂年产能 50 万辆)、比亚迪(全球布局 10 + 基地)相比,小米仍需在海外供应链、高端芯片自主化等领域突破,以应对全球化竞争。
总结:小米汽车通过 “北京核心基地 + 武汉战略支点” 的布局,配合供应链垂直整合与智能制造技术,正快速构建产能壁垒。随着武汉工厂的落地与二期产能释放,其 2026 年百万辆目标或将提前实现,而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则为其全球化征程埋下伏笔。
小米汽车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