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旗舰车型 SU7 系列的预售表现
- SU7 Ultra 的爆发式增长
2025 年 2 月 27 日,小米 SU7 Ultra 正式上市,定价 52.99 万元(较预售价 81.49 万元直降 28.5 万元),引发市场强烈反响。根据官方数据,该车在 10 分钟内大定突破 6900 台,2 小时内订单破万,至 3 月 2 日大定超 1.9 万台,锁单量达 1 万台。这一成绩不仅远超全年 1 万台的销售目标,也验证了小米 “高端化 + 性价比” 策略的有效性。SU7 Ultra 的热销主要得益于其性能配置(如 1.98 秒零百加速、端到端智能驾驶)和价格调整,吸引了传统豪华品牌用户的转型需求。
- SU7 标准版的持续热度
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 标准版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表现强劲。截至 2024 年底,SU7 系列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交付超 13.5 万辆。2025 年 3 月,SU7 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显示出市场需求的持续性。不过,其交付周期仍较长(标准版 21-24 周,Max 版 29-32 周),反映出产能爬坡的压力。
二、2025 年市场订单的波动与调整
- 周订单的 “过山车” 走势
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小米汽车近十周订单呈现显著波动:2 月 3 日 - 9 日周订单 1 万台,3 月 10 日 - 16 日达到峰值 2.3 万台,而 4 月 7 日 - 13 日周订单跌破万台。这一波动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如蔚来、小鹏的降价策略)、消费者对新车型的观望(如 YU7 即将上市)以及产能交付周期较长有关。不过,行业分析指出,订单下滑属于短期现象,小米汽车的订单储备量仍保持高位,生产线正以满负荷运行确保交付。
- 全年交付目标的上调
基于市场需求和产能提升,小米汽车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截至 3 月 18 日,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已达 20 万辆,剩余 15 万辆订单待交付。为应对需求,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工程加速建设,预计 2025 年完工后年产能将突破 40 万台。
三、市场竞争与未来挑战
- 行业竞争加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和技术迭代持续影响小米汽车的订单表现。例如,蔚来、小鹏等品牌通过降价和补贴吸引消费者,而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唐 EV 等竞品在智能驾驶和性价比方面形成直接竞争。此外,小米汽车作为新入局者,仍需在品牌信任度和售后服务网络上进一步提升。
- 新车型 YU7 的市场预期
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 YU7 预计于 2025 年六七月份上市,定位中大型智能电动 SUV,起售价约 23 万元,主打 “车家互联” 和长续航(760 公里)。市场分析认为,YU7 若能抢占同级市场 10%-15% 的份额,年销量有望达 15-20 万辆。目前,YU7 已完成工信部申报,但具体预售时间和预定量尚未公布。
四、数据解读与消费者参考
- 预定量与交付量的差异
小米汽车的预定量(大定)与实际交付量存在时间差。例如,SU7 Ultra 的大定用户需等待 7 个月才能提车,而部分消费者可能因交付周期过长选择退单或改配。因此,预定量更多反映市场热度,而非最终销量。
- 官方数据的局限性
小米官方公布的预定量通常聚焦于 “大定”(支付定金),而非 “锁单”(确认配置)或 “交付”。例如,2024 年 3 月 SU7 上市 24 小时内大定突破 8.8 万辆,但锁单量仅 4 万单。此外,不同车型的预售策略(如 SU7 Ultra 的限时权益)可能影响数据的持续性。
- 第三方数据的参考价值
第三方机构的周订单统计(如 CNMO 科技)提供了更细致的市场波动观察,但需注意数据样本的覆盖范围和统计口径。例如,近十周订单波动可能与特定车型的发布周期(如 SU7 Ultra)或促销活动相关。
总结
小米汽车的预定量数据呈现出 “旗舰车型爆发、市场需求波动” 的特点。SU7 Ultra 的热销和全年交付目标的上调,显示出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突破潜力;而周订单的下滑和产能瓶颈,则提示其需在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定量可作为市场热度的参考,但实际购车决策仍需结合交付周期、售后服务和竞品对比综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