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车型价格矩阵
1. SU7 系列(轿车)
- 标准版:21.59 万元(CLTC 续航 700km,后驱单电机,标配小米 HyperOS 智能座舱)
- Pro 版:24.59 万元(CLTC 续航 830km,后驱单电机,增加高阶智驾硬件)
- Max 版:29.99 万元(CLTC 续航 800km,双电机四驱,搭载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
- Ultra 版:52.99 万元(三电机四驱,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620km)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赛道专属调校,碳纤维套件,全球限量 500 台)
2. YU7(SUV)
- 标准版:23.59 万元(CLTC 续航 650km,后驱单电机)
- 顶配版:40 万元(CLTC 续航 780km,双电机四驱,搭载环视投影屏)
二、价格竞争力分析
1. 对标特斯拉
- Model 3(23.55 万元起):SU7 标准版在续航(700km vs 606km)、智能座舱(骁龙 8295 芯片 vs 英特尔 Atom)上占优,价格低 2 万元。
-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实现更强性能(1548 马力 vs 1020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 vs 2.1 秒)。
2. 对比新势力
- 小鹏 G9(26.39 万元起):YU7 顶配版(40 万元)在续航(780km vs 702km)和智驾(双 Orin-X 芯片 vs 双 Orin-X)上持平,但价格低 15%。
- 极氪 001 FR(76.9 万元):SU7 Ultra 以更低价格(52.99 万元)实现更快加速(1.98 秒 vs 2.02 秒)和更长续航(620km vs 550km)。
3. 传统豪华品牌
- 宝马 i5(53.99 万元起):SU7 Ultra 在马力(1548PS vs 544PS)和加速性能上碾压,价格相当。
三、价格背后的技术支撑
1. 成本控制策略
- 供应链整合:通过生态链企业(如宁德时代、赣锋锂业)联合采购,电池成本降低 12%,三电系统总成本比新势力低 8%。
- 生产模式:初期采用北汽代工(每辆车代工费 8000 元),二期自建工厂投产后,良率提升至 95%,车身成本降低 8%。
2. 软件盈利模式
- FSD 订阅:智能驾驶系统提供 “6 万元买断” 或 “1200 元 / 月” 订阅服务,预计贡献 25% 毛利率。
- 生态分成:车载应用商店抽成 30%,年收益预计 5 亿元。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影响
1. 补贴政策
- 以旧换新:报废旧车购新能源车最高补贴 2 万元,覆盖 SU7 和 YU7 全系。
- 地方补贴:河南省对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补贴 1.5 万元,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
2. 市场表现
- 销量数据:SU7 上市 11 个月累计交付 18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
- 用户画像:35 岁以下用户占比 62%,科技爱好者占比 78%,与小米品牌调性高度契合。
五、未来价格趋势预测
- 入门车型下探:2025 年或推出 15 万元级车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主攻家庭用户。
- 高端车型迭代: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或引入固态电池,续航突破 800km,价格上探至百万元。
- 区域定价策略:欧洲市场或采用 “配置选装制”,基础版定价 5 万欧元(约 38 万元),与特斯拉 Model 3 竞争。
小米汽车通过 “硬件让利 + 软件盈利” 的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其 21.59 万元起的 SU7 标准版和 52.99 万元的 SU7 Ultra,分别在走量市场和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而即将上市的 YU7 SUV 则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矩阵。未来,随着产能爬坡和供应链优化,小米有望在保持高性价比的同时,实现盈利结构的持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