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职业背景:从麦格纳到小米的跨界转型
黄振宇的职业生涯始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曾担任全球第三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在麦格纳期间,他深度参与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的合资项目,主导首款车型的生产管理,积累了从供应链整合到整车制造的全流程经验。这一经历使其在汽车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质量管控体系构建方面形成独特优势,成为小米挖角的关键目标。
2023 年 6 月,黄振宇正式加盟小米,出任汽车部副总裁兼供应链部总经理,接替原负责人李肖爽。这一人事调整被外界解读为小米为冲刺量产做准备 —— 供应链管理对汽车制造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研发,而黄振宇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小米在零部件采购、产能规划等环节的专业性。
二、核心职责:供应链与质量双轮驱动
1. 供应链体系重构
黄振宇接手后,首要任务是优化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网络。针对小米 SU7 订单激增导致的交付周期长达 24 周的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关键零部件锁定:与英飞凌签订长期供应协议,确保碳化硅功率模块稳定供应,这一元件是小米 SU7 实现 800V 高压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
- 供应商分级管理:建立「战略供应商 - 核心供应商 - 普通供应商」三级体系,对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实施产能预留机制,缓解电池供应紧张问题。
- 国产化替代:推动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降低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同时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
2. 质量管控体系升级
作为质量部总经理,黄振宇主导构建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
- 生产端:在小米北京亦庄工厂推行「零缺陷生产」模式,通过 AI 视觉检测、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将整车下线一次合格率提升至 98.7%。
- 售后端:建立「用户质量反馈 48 小时响应机制」,针对 SU7 用户反馈的智能座舱卡顿、车机互联延迟等问题,推动软件迭代优化。
- 体系认证: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通过 ISO/TS 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后续进入欧洲市场奠定基础。
三、战略贡献:产能爬坡与组织变革
1. 产能提升攻坚战
面对小米 SU7 订单量突破 12 万辆但月产能仅 1 万辆的困境,黄振宇与于立国等高管协同推进产能建设:
- 工厂扩建:武汉工厂规划用地 2000 亩,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后将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 生产流程优化:在现有工厂推行「柔性生产线」改造,实现不同车型混流生产,产能利用率从 65% 提升至 82%。
- 供应链弹性增强:建立「双备份」供应商机制,关键零部件至少保留两家供应商,降低单一来源风险。
2. 组织架构扁平化改革
2025 年 2 月,小米汽车启动管理层调整,黄振宇继续兼任供应链与质量部门负责人,直接向雷军汇报。这一调整强化了供应链与制造环节的协同效率,形成「研发 - 供应链 - 生产」的快速响应机制。例如,在 SU7 Max 版推出前,黄振宇团队仅用 2 个月时间完成英飞凌碳化硅模块的导入与量产准备。
四、行业影响:跨界人才的示范效应
黄振宇的案例折射出汽车行业人才流动的新趋势:
- 传统零部件企业高管向整车厂流动:类似案例包括华为车 BU 高管余承东(原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小鹏汽车何涛(原广汽新能源总经理)等,这类人才的加入加速了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
- 供应链管理人才价值凸显:在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高管成为车企争夺焦点。黄振宇的年薪据传超过 2000 万元,反映出市场对供应链人才的高度认可。
- 小米的「挖角战略」成效:通过引入黄振宇、于立国等行业资深人士,小米汽车在 2 年内完成从技术研发到量产交付的跨越,SU7 上市 9 个月销量突破 13.5 万辆,验证了「外部人才 + 内部创新」模式的有效性。
五、未来挑战与展望
黄振宇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
- 供应链成本控制:随着小米汽车销量增长,如何在保证零部件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下一步工作重点。
- 全球化布局:小米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黄振宇需构建适应欧盟法规的供应链体系,包括电池碳足迹认证、数据合规等。
- 技术迭代压力:固态电池、4680 圆柱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加快,黄振宇团队需提前布局供应链资源。
总体而言,黄振宇在小米汽车的角色不仅是供应链管理者,更是连接传统汽车工业与互联网创新的桥梁。他的经验与能力,将对小米汽车能否在 3-5 年内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产生关键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