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生产模式:代工与自建工厂并行
- 初期代工合作:北汽集团主导
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生产主要依赖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集团)** 代工。根据工信部公告,小米 SU7 的车型申报信息中明确标注生产方为北汽集团。这一合作模式帮助小米快速获取生产资质,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例如,小米 SU7 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由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供应商提供,而北汽集团负责整车组装和质量把控。
- 自建工厂投产: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随着小米在 2024 年 7 月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其自建工厂逐步成为生产主力。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一期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年产能 15 万辆,覆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动工,预计 2025 年年中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此外,武汉工厂已确定选址,计划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能 100 万辆。
二、关键合作伙伴与技术支持
- 代工方:北汽集团
北汽集团不仅提供生产资质,还在供应链整合、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小米 SU7 的车身零部件由北汽模塑(模塑科技子公司)供应,部分生产设备由哈工智能旗下子公司提供。
- 供应链巨头:宁德时代、华为等
- 电池: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其刷新纽伯格林北环赛道记录。
- 智能驾驶:华为 DriveONE 电驱系统和百度 Apollo 智能驾驶平台被用于小米 SU7 的高阶智驾功能。
- 芯片:高通骁龙平台和英伟达 Orin 芯片支持车载智能系统。
- 生态协同:小米集团全链路赋能
小米汽车深度整合集团资源,例如:
- 软件生态:自研 HyperOS 系统实现 “人车家” 互联,可控制 200 + 米家设备。
- 渠道布局:利用小米线下门店网络(2025 年目标 2 万家)进行销售和售后。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重点布局三电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
三、产能与市场表现
- 产能爬坡与挑战
2024 年北京工厂一期产能利用率高达 160%,月交付量突破 2 万辆,但订单积压仍达 1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 2025 年交付量达 35 万辆,2026 年冲击 100 万辆目标。
- 市场定位与竞争
小米汽车以 “高配半价” 策略切入市场,例如 SU7 标准版售价 25.99 万元,续航和智能配置优于同价位竞品。2025 年单周销量已超越特斯拉 Model 3/Y 总和,海外市场(如泰国工厂)贡献 45% 营收。
四、未来战略:技术自研与全球化
- 技术突破
小米计划推出搭载 800V 碳化硅平台的 SU7 Ultra,并自研 CTB 电池技术,目标将成本降低 15%。L4 级自动驾驶技术通过激光雷达与纯视觉双方案优化,本土化场景适应能力领先行业。
- 产能扩张
除北京、武汉工厂外,小米还在探索海外建厂(如东南亚),复制 “本土研发 + 全球制造” 模式。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其生产模式经历了从 “北汽代工” 到 “自主生产” 的转型。当前以北京亦庄工厂为核心,未来将通过多地工厂布局和技术自研提升产能与竞争力。这一过程中,北汽集团、宁德时代、华为等合作伙伴提供了关键支持,而小米集团的生态整合能力则是其差异化优势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