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车型与市场表现
1. 小米 SU7(2024 年 3 月上市)
- 定位与设计: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采用流畅曲线车身设计,轴距 3000mm,CLTC 续航 700 公里起,提供 10 种外观配色。
- 配置与动力:
- 标准版(21.59 万元):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后驱单电机,最大功率 220kW,支持小米智能底盘和 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
- Pro 版(24.59 万元):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后驱单电机,续航提升至 830 公里。
- Max 版(29.99 万元):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 495kW,零百加速 2.78 秒。
- 市场反响:
- 反响 **:- 2024 年首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累计销量超 32 万辆。
- 4 月因两起事故导致周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但未交付订单仍达 17 万辆,长期市场基础稳固。
2.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
- 定位与价格:高端性能版,售价 52.99 万元,搭载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800V 超充,CLTC 续航 810 公里。
- 技术亮点:配备激光雷达、Orin-X 芯片,支持城市 NOA 和自动泊车,智能座舱升级为骁龙 8295 芯片。
3.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
- 定位与设计:中大型纯电 SUV,轴距 3000mm,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 508kW,续航超 600 公里。
- 价格与竞品:预计起售价 30-40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蔚来 ES6。
- 技术配置:环视投影屏、智能底盘氛围灯,支持小米澎湃智联生态联动。
二、发售与交付动态
1. 交付周期
- SU7 标准版:锁单后需等待 46-49 周(约 11 个月),Pro 版 45-48 周,Max 版 42-45 周,SU7 Ultra 22-25 周。
- 产能规划:北京第二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武汉工厂规划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能 100 万辆。
2. 销售渠道
- 线上为主:小米商城、小米之家 App 支持预订,京东等平台开设专区。
- 线下扩展:全国 28 城交付中心运营,计划 2025 年新增 100 家销服一体店,覆盖一二线城市。
3. 市场策略
- 价格优势:SU7 标准版 21.59 万元起,低于同级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 起售价 23.19 万元)。
- 生态联动: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支持车机互控、跨设备协同。
三、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
1. 基础服务
- 质保政策: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三电系统 8 年 /16 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超 30% 免费更换。
- *道路救援*:7×24 小时免费救援,覆盖全国 29 城。
- 无忧服务包:包含免费保养、喷漆、取送车等权益,年费约 3000 元。
2. 用户反馈
- 正面案例:SU7 Ultra 车主前杠裂痕紧急处理案例显示,售后团队 24 小时内响应,提供免费维修及代步车。
- 负面争议:
- 网点不足:全国仅 33 家服务网点,部分车主需跨省维修,排队时间长达两周。
- 智驾问题:高速 NOA 误识别导致追尾、激光雷达故障等案例引发对品控的质疑。
四、挑战与应对
1. 安全事故影响
- 事故概况:
- 2025 年 3 月 29 日,SU7 标准版在 NOA 模式下高速碰撞起火,致 3 人死亡;4 月 5 日,SU7 手动驾驶碰撞电动车起火,致 2 人死亡。
- 官方回应:
- 成立专项工作组配合调查,承诺透明化技术细节。
- 澄清事故与智驾功能无关,起火原因为外部撞击导致电池受损。
2. 供应链与技术争议
- 电池安全: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涉及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责任划分不明确。
- 智驾功能:AEB 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与行业同配置车型类似,但宣传与实际体验存在差距。
3. 产能与交付压力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3 月,未交付订单约 17 万辆,产能爬坡需至 2025 年中。
- 工厂扩建:北京二期工厂 6 月竣工,武汉工厂 2026 年投产,目标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
五、购买建议
- 车型选择:
- 性价比优先:SU7 标准版(21.59 万元)适合城市通勤,续航与智能配置均衡。
- 性能需求:Max 版(29.99 万元)适合追求加速与智驾功能的用户。
- 高端体验:SU7 Ultra(52.99 万元)对标豪华品牌,适合科技爱好者。
- 交付时间:若需尽快提车,可选择 SU7 Ultra(22-25 周),标准版需等待近一年。
- 售后服务:优先选择有交付中心的城市,或购买无忧服务包提升维修便利性。
- 风险提示:关注智驾功能局限性,谨慎使用 NOA 模式,尤其是复杂路况。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和生态联动迅速打开市场,但安全事故、售后网络不足及产能压力仍是主要挑战。2025 年,随着第二工厂投产和 YU7 上市,小米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但需在技术透明化和用户信任重建上持续发力。
